|
公母鱼 |
|
夏夜,月光如水,清风习习。我坐在湖畔柳荫下乘凉,和熟人闲聊,讲起了不久前从报刊上读到的一则奇闻:在美国的纽约,有一个四十岁的男子,由于服用了女性激素,乳房发达得象妇女一样。而且,乳汁很多,他用这乳汁给自己的女儿喂了三个月的奶。他女儿吸了他的奶,比和她同龄的吸妈妈奶的孩子长得要高大呢。 一位乡下来的同志听了,仿佛早知道了似地,漫不经心地说:“呵,那是公母人!” “公母人?”这名词好新鲜,我不解地问。 “我们乡里人,把这种又象男人又象女人的人,叫做‘公母人’!”他解释说。我想,这名词虽然粗俗,但很确切,而且通俗,便把它记住了。后来,我看一些资料,发观鱼类中也有这种雌雄不分的怪鱼,这大概就叫“公母负”了。“公母鱼”是一种畸形,“公母鱼”却是为适应环境产生的一种奇特的鱼类。 琵琶鱼就是一种“公母鱼”。它个体很小,生活在南太平洋那一团漆黑的深海里。当人们捕到这种鱼的时候,发现全是雌鱼,没有雄鱼,鱼是动物,动物总分雌雄,琵琶鱼中没有雄鱼,怎么繁衍后代?要有雄鱼,又在哪儿呢?后来,科学家在解剖琵琶鱼的时候,终于揭开了这个谜。他们发现,在雌琵琶鱼身体的一侧,有一个雌鱼肉包嵌起来的不显眼的小瘤,瘤里包住一条小雄琵琶鱼,小雄琵琶鱼的大部分器官都停留在幼鱼发育阶段,只有生殖腺发育成熟。雌雄两性就这样结成一体,授精产卵,延续后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 因为琵琶鱼生活在黑呼呼的深海里,个儿又小,互相很难看见,寻找配偶很困难。为了使族类不被环境淘汰,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琵琶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繁殖方式;当小雄鱼刚破卵而出,就忙着找“对象”。雄琵琶鱼虽然刚刚出世,找“对象”的本领可强啦,它们有非常灵敏而发达的嗅觉器官,能够嗅出雌鱼身上发出的奇异的清香。雄鱼“一闻钟情”,立即把牙齿嵌入雌鱼身体一侧,使自己附在雌鱼身上,与它结成此生此世永不分离的“恩爱夫妻”。从此,雄鱼就直接从雌体上获取维持其生命的营养,象寄生虫一样,依赖雌鱼生存下去。在这阶段,雄鱼大部分器官的功能逐渐停止,只有生殖腺不断发育,直到成熟。而雌鱼体不断长大,雌鱼的肌肉逐渐长到把雄鱼包起来,成为雌鱼身上一个难以识别的小瘤。两条鱼就这样合为一体,变成了一条“夫妻鱼”、“公母鱼”。 在寻找“对象”的过程中,自然也有小雄琵琶鱼找不到“对象”。小雄鱼的感情可丰富啦,要是生产几个月内还找不到“对象”,它就孤独地死去,而不愿当一个没有妻子的光棍。 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间的红海里,还生活着另外一种“公母鱼”——红鲷鱼,有人也叫它花代鱼。 因为红海里的水呈红色,所以,红鲷鱼全身有一层火红的保护色。它们一般由十几条至少十条组成一个家庭,在一起嬉戏游泳,觅食,繁殖。可奇怪的是,在这种鱼的每个家庭里,都只有一条领头的雄鱼,其余的全是雌的。这条雄鱼身体壮实,外貌漂亮,俨然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一旦这条雄鱼不幸被敌类杀害或失踪之后,留下的这群“寡妇”不是急急忙忙散伙“改嫁”,加入别的家庭,也不是从别的家庭“抢郎入赘”,而是从自己这一群中,推选一条最健壮的雌鱼,让它来个“脱胎换骨”,变成雄鱼。这时候,那位选出的代表体态会很快地变化,鳍由小变大,体色变得鲜艳漂亮,卵巢接着消失而长出精囊,成了道地的雄鱼,充当这个家庭的“家长”和其他雌鱼的丈夫,领着一群妻子,象前任一样,嬉戏玩乐。 雌鱼变雄鱼的秘密在哪里呢?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用两个透明的玻璃缸,一个全部养雄鱼,一个全部养雌鱼,然后把两个缸紧挨着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看得见。过了很长时间,-雌的那一缸里没有变出一条雄鱼来。后来,科学家在两个玻璃缸之间用一张不透明的纸隔开,使它们彼此看不见,不久以后,雌的那一缸里就有一条变成了雄鱼。科学家把雄的那一缸搬开,把刚变出的雄鱼捞走,不久,雌鱼这一缸里又变出了一条雄鱼,再捞走,又有一条变成雄的。这样一直实验下去,养雌鱼的缸里,连最后一条“遗孀”也变成了雄的。因此,科学家判定,雌鱼变雄鱼是由视觉引起的,只有当红鲷鱼看见一群中没有雄鱼的时候,才会发生由雌变雄的现象。 当然,视觉只是变化的外因,内因主要是雌红鲷鱼的身体中存在变为雄性的基因。到底它是怎样引起性的变化的?科学家至今没得出明确的结论。有人认为,雌红鲷鱼体内有雄性基因,如果它较长时间看不到雄鱼,就会思念“丈夫”,视神经发出的信息传到雄性基因,分泌出鱼雄激素,使自己变成了雄鱼。身强体壮的雌鱼变得快,先在体态上起了变化,其他雌鱼看见了,便自动停止分泌鱼雄激素,而仍保持雌性。 不过,这只是一种解释,也没得到完全证实。小朋友,如果你觉得有兴趣,等你学好了知识,长大以后,可以继续去研究,解开这个“公母鱼”之谜。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