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讯息
“作为一个编辑,自己编的刊物被贬为‘花花绿绿’骗小人,当然很生气;听到‘儿童文学是小儿科’之类的评价,更加不能容忍。儿童文学是小儿科,幼儿文学就是小儿科中的小儿科了。但是我们只能怪自己,没有能用大量的伟大作品,去掩盖那些‘小儿科’。”昨天,“我们的文学生活——上海幼儿文学的故事”论坛在乌南幼儿园举行,资深儿童文学编辑刘保法如此直言。 好童书有深意 刘保法说,尽管有很多人投身幼儿文学创作,但大部分作者都满足于编故事,“编个小猫小狗故事,就以为是幼儿文学了。这样的小猫小狗,换成了小鸡小鸭也可以,换成狮子大象也可以,好像只要是动物讲人话就是幼儿文学。太简单了,太直白了,这样的故事,免不了要被称为小儿科。”幼儿文学可以是浅的,但又必须是深的,是真正的文学创作,而不是满足于编一个故事。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选择了解读图画书的角度来分析,他说,一些好的书会让孩子有笑声,但成年人读了会想到别的东西,这些东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会体会到,“好的高质量的阅读,也许都不是一次读懂的。” 细琢磨出佳作 作为编辑,刘保法经常碰到一个怪现象——许多编辑都在躲一些作家,生怕他们会塞过来一厚叠稿子,弄得自己为难。“这里就有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太追求数量了!”刘保法说,作家不是生产机器,怎么能一天写出十几个作品呢?也许有人有本事写出来,但不可能篇篇都是佳作,“作家写作应该是艺术创作,即使是一篇几百字的幼儿文学作品,也不要轻易下笔,而是反复构思,寻找最佳文学表达,精雕细刻。”刘保法说,为什么编辑们对任溶溶、郑春华等作家的作品都抢着要?因为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创作。 另一个怪现象是,名人被书商堵在门口,一百万元要买他的书;没名气的人拼命叫卖自己的书稿,也没人理睬。刘保法说,作家不要被这种浮躁的风气牵着鼻子跑,应当提倡一种优雅的诗意的写作状态。 市场化少个性 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指出,有些作品只见儿童不见文学,或者只是“伪儿童”,承担了太多的教育功能,只围着思想性转,缺乏童趣。刘保法也提到,现在很多幼儿刊物都太强调市场,掺入了很多非文学的内容,给人乱哄哄的感觉。“幼儿报刊还是应该以阅读为主,实用的东西只是点缀。或者把精品故事和实用的东西分成两本来做。”刘保法说,还有些幼儿刊物,发行量不少,但缺乏个性,就是同人办刊,一本刊物始终是那么几个名家在写稿,尽管名家的作品是一流的,但看得多了,一个味道,一种风格,就会腻烦。 本报记者 夏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