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讯息|儿童文学|儿童片|
今年儿童节期间,可供小朋友欣赏的影片少之又少。除了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Ⅱ》、国产电影《守护童年》、《亲亲我》和动画片《西柏坡》撑起台面,儿童剧在众多影视剧中犹如凤毛麟角。部分院线无奈只好把《里约大冒险》、《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等一批受欢迎的旧片调出来重新上映,而这些旧片,都来自国外。国内儿童剧乃至整个儿童作品创作现状堪忧。 隔着壁垒欣赏儿童片 中国形象葫芦娃、黑猫警长已经远去,国人骄傲的《大闹天宫》如今很少被提起,水墨动画也慢慢在宣纸上淡去,儿童题材影视作品特别是动画片越来越少,且质量无法保证。跟风剧、山寨剧盛行,制片方宁肯动辄花数千万元拍一部所谓的大作品,也舍不得花几百万、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制作儿童作品。 就儿童电影来看,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内,儿童片从创作到发行面临着多重压力:投资少,发行渠道不通畅;票房低,影人无法取得声名。这种“闷坑”效应使得儿童电影成为一个雷区。一位曾经拍过儿童片的导演一语道破:“拍儿童片,费力不讨好,开机没有钱,院线不接招,映后不叫好。”不难看出儿童片尴尬的现实:在每年的假期银幕,本该是儿童片大展身手的舞台,却难觅国产儿童片的身影。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石川指出,与其从市场角度,不如从创作源头审视国内儿童片的生产制作。他表示,儿童片从创作角度来说需要很高的技巧,成人写儿童,就必须以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情感感受世界,创作者要把自己化身为儿童,了解儿童真正的状态与需要。“长期以来,国产儿童片习惯把观众定位局限于儿童,在创作伊始就直接形成了一种欣赏壁垒。真正成功的儿童片必定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不仅仅是孩子喜欢的电影。” 《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制片方负责人表示,“奥特曼”在日本能流行40多年,是因为“‘奥特曼’的核心是爱、缘分和希望,这对小孩子有益,家长也欢迎”。这位负责人还认为,中国儿童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讲故事的能力不强,“创作者往往不懂得抓住儿童的兴趣点,对于儿童的教育都停留在表面”。 事实上,国内一些儿童片,往往是板起脸来的教育者面孔。有影院经理形象地把这些只有教化作用的儿童片称之为“文件片”,儿童的天性和特点决定“文件片”只能受到儿童的排斥。有网友戏言,承认“小孩不笨,笨的是大人”是儿童片真正赢得孩子喜爱的关键。 儿童文学闹腾无风骨 与儿童影视作品市场占有率低、数量少相比,据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作家张之路今年初介绍,当前我国童书市场巨大,在56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童书,童书占整个图书码洋的1/4,而儿童文学在童书中又占40%的份额。但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谢倩霓表示:“现在,童书市场看似一片繁荣,但是太多的书都是为迎合市场而作,只是伪生活化、伪儿童化、一味搞笑闹腾的‘儿童读物’。” “现在不少人表面上声称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实际商业味儿太浓,透着一股浮躁。”张之路说:“其实,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并不一定都是质量优秀的书,孩子们喜欢的书也不一定都是利于他们成长的书。虽然近些年儿童文学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火爆之余,我觉得儿童文学也有些‘失落’。” 不少专家对儿童文学跟风创作所形成品种单一的现象表示担忧,并指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缺少风骨。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认为,像“蜘蛛侠”、“超人”、“蝙蝠侠”、“米老鼠”等国外儿童文学的主人公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偶像化、系列化、时尚化等特征。“比如,‘超人’是1939年诞生的,现在的孩子看他依然觉得很时尚;‘米老鼠’的历史也很悠久,全世界都在为它创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人们总问,为什么中国不能出现像《哈利•波特》这样优秀的作品?”张之路说,《哈利•波特》继承了19世纪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优秀的文学传统,而我们的一些作家在创意阶段不是重视作品创作,而是使劲考虑如何衍生出“热卖”的玩具。“要知道,没有《西游记》,哪来孙悟空?”久而久之,无法形成儿童文学创作的风骨,只能“另辟蹊径”地靠迎合市场获得商业利益。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指出,当前消费文化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文学的传统光环。“消费文化时代所赋予的童年文化与这个时代本身一样有着两面性:它赋予童年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体与精神的自由,也使当代童年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中。”对此,张之路表示:“我们创作儿童读物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拥有‘三想’:理想、思想和幻想。我们要告诉儿童的是,生活不仅是幸福的,还是严峻的,要让他们了解苦难、迎接坎坷。另外,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还要顾及他人的存在。” 儿童文学的商业标准和艺术标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杆。不被庸俗阅读需求所左右,表现儿童读者心中对真善美境界的永恒向往,让当代乃至后代的儿童读者从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这样的作品,也许不会像畅销书那样短时间内引起全社会轰动,但它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这正是当代多数儿童作品所缺失的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