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原创|散文|塞纳河畔
离开德国的莱茵河畔,我的心仿佛还沉浸在沿途秀丽的景色之中。四月,金色的菜花儿映得人们瞳孔发亮,碧绿的草场上穿着黑白格服悠闲吃草的奶牛,一群群雪白的羔羊,还有那连绵不断的森林和绿色麦苗中的优美恬静的农舍仍在我眼前浮动,旅游的大巴车经过几个小时奔跑已开到了巴黎的塞纳河畔。 站在巴黎协和广场朝前望去,香榭里舍大道两旁高耸笔直的法国梧桐树站立着,好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在列队夹道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朋友。路边盛开的海棠花儿和丁香花儿飘洒着沁人肺腑的芳香,甬道上铺满了粉红、淡紫的落英,就像有无形的少女故意抛洒花儿瓣儿,在迎接异国的客人,真是令人激动不已。 法国巴黎曾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并非是因为法国的时装和香水儿闻名天下,主要因为新时期二十余年来在讲授欧洲文学时,法国世界级作家的作品,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的缘故。像司汤达尔笔下的于连。索里尔;像巴尔扎克笔下理财本领如老虎和巨蟒一样的老葛朗台;像潦倒没落贵族子弟为了向上攀爬不惜拽着贵夫人衣裙的拉斯底涅,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迹,令我难以忘怀。但最使我难忘最令我顶礼膜拜的还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他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曾令我震撼与倾倒。作品中的爱丝梅哈尔达和冉阿让等被压迫被损伤的形象,曾令我的心弦激动不已。这次动身到法国之前,我就想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在巴黎看看雨果故居和巴黎圣母院,以追寻些历史的踪迹一饱眼福。 在我们游览了卢浮宫和象征拿破仑鼎盛时期的凯旋门之后,我却听导游伍小姐说,由于时间关系旅游车不准备在巴黎圣母院停留。听后心里十分沮丧。这怎么能行呢?对我来说,来到巴黎不看看巴黎圣母院,不等于到了黄山不登天都峰一样令人遗憾吗?日前,汽车路过当年巴士底狱旧址时,导游小姐指着一处广场上用红砖在地上镶嵌的圆圈说,那就是巴士底狱的遗址时,顿时使我想起了狄更斯《双城记》中那个蒙受诬陷的梅尼特医生,在巴士底狱中整整苦熬了十八年之久。当时本想下车寻些历史的踪迹,由于不能停车只好作罢。原还想趁游览机会瞻仰雨果故居,没想到我刚一提出,伍小姐就说给我回绝了: “雨果故居太偏远,街巷很狭窄,大客车不能停留。再说我们旅游路线是有规定的,不能走太多的地方,请您谅解。” 听了这话我只好沉默,因为我们集体旅游者是不能提出过格的要求的,虽然心中有些遗憾。但这回不同了,连近在咫尺的巴黎圣母院都不能停留,简直令我无法忍受。在我的上下撺掇之下,我们全团一致呼声,认可晚间不看巴黎的艳舞表演,也要停留。伍小姐看大家情绪激昂才终于松口,她和司机商量终于同意在巴黎圣母院停留两小时。 我当然兴奋不已。下车后连忙拍照,两眼贪婪地收索着眼前的一切景物。当天正是星期日,虽下着濛濛细雨来作礼拜的人仍是络绎不绝。此时,钟楼里浑厚幽扬的钟声仿佛从云层里飘来,像一群群无形的鸟儿扇动着巨大的翅膀,在我的身边飘来飘去。我跟着礼拜的人群朝圣母院的厅堂里面走去。室内光线暗淡,墙壁上和天棚上都绘画着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那庄严肃穆鸦雀无声的气氛,使一时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正厅里面正在优美的琴声中唱着赞美诗。我不是教徒,深怕违犯了教规,不敢贸然向里面闯去。只好站在一旁观赏着,并食而不知其味地听了一会儿,便匆匆走了出来。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驰名的天主教堂,座落在塞纳河中的城岛上,是教皇亚利山大和法王路易七世于公元1163年共同主持动工兴建的。1345年建成,历时近200年,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教堂。整个建筑都是用石头砌成。正如作家雨果形象地说它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如今的圣母院虽古老却也有了现代化的设备。看,外面墙壁的一旁有一巨大的荧光屏,室内的一切活动都能通过闭路电视反映得一清二楚。我对传经布道不感兴趣,再说那神父满口的法语怎么能听得懂?只好独自一人在门前行走着。我望着这古老沧桑的建筑,望着静静流淌的塞纳河水浮想联翩。这就是雨果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个外貌奇丑无比而心地善良敲钟人加西莫多,冒着生命危险将吉卜赛少女爱丝梅哈尔达从绞刑架前抢救出来,将她保护起来的地方;这就是衣观禽兽道貌岸然的克罗德被他的仆人从高高的城楼上推下摔得粉身碎骨的地方。当然,这些都是小说中的情节,不能完全于现实生活等同。但据史料所载,巴黎圣母院也曾记下自己难忘的荣辱。这里曾是“百年战争”中法国沦陷在英国人手中,不满周岁的英王在此加冕的地方;这里曾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将封建王朝代表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地方;这里曾是一代天娇拿破仑称帝举行加冕盛典的地方;这里也曾是1945年5月8日巴黎人民欢庆粉碎德国法西斯胜利的地方…… 历史的烽烟在我的眼前飘散而过,巴黎圣母院像个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历史和现实。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都曾在这里精彩地表演过。它曾唤醒过人们的记忆,唤醒过人们的良知,也曾唤醒过人性的归复。 导游伍小姐见我好似有些意犹未尽的样子,就对我说: “前面不远处有个朔方广场,那里有尊雨果的雕塑像,你不妨去看看。” 听了这话我又如获至宝,问清了路线后又会同几个朋友赶忙朝那里奔去。朔方广场是个不大的地方,当年邓小平就曾在这朔方学院里念过书。广场一旁果然有一尊雨果的半身塑像座落在那里。那石雕的塑像并不光彩照人,那神情倒给人有些凄楚暗淡的感觉。雨果以手托腮仿佛现入痛苦的沉思之中。我想,他在沉思什么呢?是沉思冉阿让因为给姐姐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五年徒刑,对这不平等的法律表示愤恨吗?是沉思一个贫穷的弱女子芳汀,为了生活所迫竟然卖掉自己美丽的长发和洁白的牙齿吗?是被米里哀主教的乐善行施,让人们彼此相爱的思想所震撼吗?此间,我想起雨果的一句至今难忘的名言:“贫穷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我想起了作品中的冉阿让,出狱后到处碰壁,因为他手里拿着一张标明身份低下的证明,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白眼。尽管他舍己为人乐善好施,但罪犯的帽子还是寸步不离地紧紧跟随着,屡遭警方的追缉而无安宁之日。这令我想起在那极左的年代里,有多少人不就因为头上贴着家庭成份的标签终生难有翻身之日吗?那些铺天盖地的冤假错案,给多少善良的人带来无穷的灾难。这和冉阿让苦难年代的悲惨世界有多么的相似。 我永远难忘,那些蹲在“牛棚”的日子里,受到无情鞭挞的侮辱,很多人和我一样式仅仅因为一两句话或一两篇文章,就可以打得你皮开肉绽肋骨折断,然后再踏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我站在雨果塑像前久久默立着,望着他那忧郁的双目,也陷入沉思之中。 终于过去了,苦难的岁月就像我眼前滚滚流淌的塞纳河水一样。终于过去了,悲惨的世界早已成为烟消云散的历史陈迹。我望着圣母院边的塞纳河水,想了很久很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