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园之都——堪培拉 |
|
如果将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首都来个评比的话,那么,我敢说,最美丽的首都之冠无疑会属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 1927年,澳大利亚建都堪培拉。 当时便做出决定,新都不得设立围墙。从此以后,这条法律得到严格执行。整个首都除总理府有一道围墙、一个岗亭外 ,所有机关、使馆、私人住宅均以绿墙代替。参天的合欢花树、桉树……成了政府机关的屏障。大使馆区以异国花木为篱,使人有如漫游列国 植物园之感。富豪之家多以名花异草结墙,兰桂争芬。普通人家多以蔷薇为篱,仙人掌吐翠,梨树护卫,自得其趣。在6万人口的中心闹市,辟 有10多个公园,市民出门散步,最多800米,就能碰到一处公园和体育场。每4000人左右的居住小区,都有一个小型园林体系,一般还有15亩大 的园林式儿童游戏场一个,以及绿荫蔽天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数条。而这里决不允许机动车闯入。真可谓“三春花不谢,八节草常青”。 整个堪培拉成了鲜花和绿地的世界。 就绿化来看,还是让我们以下面的数字来作个无情的、最有说服力的对比吧。 堪培拉人均绿地70.5平方米,而北京人均绿地只有5平方米; 堪培拉绿地占城市面积58%,而北京只为22.3%。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的绿地覆盖率低于10%。 因此,堪培拉被誉为“大洋洲的花园”是当之无愧的。 走遍全城,鳞次栉比的楼房掩映在绿树繁荫之中。绿化种植还使居民受益匪浅。由于果树丰收,梨子成为当地最 便宜的果品。
二
80年前,堪培拉还是一片牧场。而这里引起人们的注意,却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哩。 1927年以前,澳大利亚的首都在墨尔本。 墨尔本在澳大利亚“排行第二”,而作为第一城市的悉尼对此却不甚满意,提出首都应设在悉尼。 两地争执不下,各持已见。 无奈,联邦政府在1911年元旦通过了一个折衷方案:悉尼之南200英里、墨尔本以北400英里的阿尔卑斯山麓的一片不毛 之地——既无森林、也无湖泊的地方重建新都——堪培拉。 一张白纸,如何画出最美的图画? 澳大利亚政府向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师广泛征求建设蓝图。设计家们跃跃欲试了。 一年以后,在澳大利亚的国会里“云集”了137个蓝图。它们浸透着世界各国设计师们的心血。 然而,沃尔特·伯利·格里芬是个幸运者,他是美国著名的风景设计师。 1913年,沃氏的设计图纸得以“实施”。 这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4年后的1927年,大功告成。 澳大利亚新国都宣告诞生。 这位美国的“画家”,在澳大利亚的这片“白纸”上绘制了各种弧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图案,并且从东 到西设计了一条七英里长的人工湖,湖中设有一百多米高的喷泉。这个人工湖后来被命名为格里芬湖,它把堪培拉划分为南北两区。在湖的左 右,各造一座大桥,左面的桥叫“联邦桥”,右面的桥称“国王桥”。议会大厦、联邦造币厂、国立大学、联邦科这院等,都在湖的旁边。离 湖较远处,是市中心区。这个区的建筑群呈六角形,里面商店星罗棋市,商业楼宇林立,同时也是市民的文化娱乐中心。 堪培拉的交通布局很合理。以国会山为中心,共有七条交通干线向外伸展,加上复杂的支线,纵横交错,把全市六个大 区连结在一起,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每家每户的门口。 “堪培拉”一词出自土著语。意思是“女人的乳房”。原来,那是远处红山、黑山的象征,因那两座圆锥形的小山头,犹如“ 妙龄少女的一对乳房”……
三
时值初秋,桉树的叶子已呈浅黄色。 绿色的松柏、黄色的桉叶,配上碧绿的草坪、灰色的房舍、黄色的合欢花,把本来就十分美丽的堪培拉点缀得更加迷人 。 我们的汽车在林荫道中缓缓流过。 看得出,玛格丽特女士是兴奋的、自豪的。她故意把车开得慢一些,是为了让我们这些从中国来的作家们把这异国风光 欣赏得更多一些。 忽然,眼前的一片美景吸引了我。 那景,恰似油画一般,绿的叶、黄的叶、红的叶混在一起;高的树、矮的树、中的树犬牙交错;蓝的天、云的天 、鸟的天尽收眼底;大的人、小的人、大小人结伴而过…… 我向澳大利亚作家玛格丽特女士提出,能否停一下车,我想照张相。 她点点头,又笑了笑,做出完全可以的样子。 当我把我那美妙的一幕收进镜头而返回的时候,玛格丽特女士高兴地与我握手,似乎她要感谢我。 …… 花园之都堪培拉,我来了!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