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原创|文集|作家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于6月4日“纪念与回忆”专栏全版刊发了对反法西斯将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副主任、中组部部长宋任穷的纪念文章《功德昭日月 英名留人间》。 我读着这篇长文,眼前不断显现出近几个月来,各类媒体再现出的国内外反法西斯战场上那一幅幅刀光剑影、前仆后继的历史画卷,又显现出刚结束不久的上海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获得五块金牌大满贯的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沸腾场景,眼前又忽然现出了40年前在偏远的辽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那几乎被我遗忘了的一个寒冷的夜晚,那一番温暖如春的同宋任穷同志邂逅相遇的亲切交谈,那一场友好而又“激烈”的乒乓球战…… 那是1964年初春,我去阜新市采访蒙古族自治县哈尔套地区医院三位白求恩式的青年医生,他们都是医大毕业,主动要求到这八百里沙漠之丘的小镇救死扶伤的热血青年,有一位姓白,是我相识的大连作家白晓的弟弟,另一男一女,我忘记了姓名,全是大连人。女青年是满族,家在金县,高高个子,圆圆脸盘,长长发辫,温文尔雅,淳朴热情。我同他们初谈后,要了一些材料,返回阜新市,想请当地一位作家写一篇报告文学。在招待所吃过晚饭后,路过走廊的一张乒乓球台,被拉上台打乒乓球。刚打不久,只见走过来几位领导干部模样的人,其中,方脸微胖的中年人我认识,不熟,是阜新市委邱新野书记,满族族胞。他身旁的另一位年纪较大,花白头发的老者,很感面熟,一听“伢子伢子”的湖南口音,忽然想起,可能是东北地区最高领导宋任穷。 60年代初,中共辽宁省委成立了文化部,著名音乐家安波任部长。文艺工作很活跃,连续举办省和东北地区的京剧和戏曲会演,宋任穷在大会上讲过话。他不念讲稿,就事而论,湖南口音,幽默风趣,会场里常有笑声。记得当时他对东三省从地方戏曲中提升、创新的龙江剧、吉剧等地方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说到二人转,说:二人转能转出粮食来,听说农民看迷了,都忘了吃饭,“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你们演的二人转和由二人转发展的吉剧都很好。这是文艺工作者向民间学习、发扬传统,认真贯彻“二为”、“双百”方针的好成果。希望大胆搞下去,精益求精,搞出名堂来。 另外还听人说过,他是从二机部部长任上调来的。二机部是管“两弹”研制工作的。他来东北后还不时打电话询问战斗在大西北那些苦苦奋斗的专家们的工作、生活情况,遥祝他们早日成功、更成功! 当我确认那位湖南口音的老人就是我听到大会讲话的原二机部部长、东北局书记宋任穷同志时,便礼貌地放下球拍,转身要离开。 “走啥子?莫走耶。”随着话音,宋任穷走到乒乓球台前。 操着东北口音的邱书记也忙说,别走,别走,打嘛!我将球拍递给邱书记,他说他不会。身旁一位瘦高个的男同志笑呵呵地走到我眼前,小声问我从哪里来?我告诉他,我是省作协的。他说,他是东北局办公厅的,宋书记爱好体育,你和他打两盘吧。他把球拍递还给了我。 我请宋书记先发球,他说女同志优先,我坚持首长先发。他发了个旋球,我没有接到。他哈哈大笑说:“莫算,我看莫用啥子练习了,咱们就三盘两胜开打吧,上得战场,端起枪杆就是开战,哪有啥子演练哪。” 我们开打了,开始很温和,我尽量提拉好球给他,他也慢慢回应,几个球过去,老人突然一抽,打得我措手不及。他又笑笑说:“要打就真刀真枪哩,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温良恭俭让嘛。” 我放松下来,真的进入了实战状态。我横握球拍,向左向中,连攻两球,后一球他没接到,我有点儿不好意思,他却说:“好球,好球,小女同志蛮厉害啊,像上战场的样子,就这样打。”就这样,三拍两胜,我俩连打了两场,都额头冒汗了,邱书记催促休息。 我们坐定后,宋任穷同志问我:中国人多是直拍打法,你咋个学会了横握球拍?我告诉他:50年代,我在北京上学,正赶上世界乒乓球赛,中国第一次由邱钟惠夺得世界女单冠军,她的对手是罗马尼亚的名将亚丽桑德鲁,黑头发,黑眼睛,翘鼻子,运动裤外还罩一短裙,横握球拍,左右开弓,削旋提拉,快捷潇洒,我看得着迷,就学习横握球拍了。 “嘿哟,你这小女同志还真有个学习精神,学而时习之呀!”宋任穷同志说着便同周围同志谈起学习之话题,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一切有用的知识学习,学无止境。忘记是怎样谈着谈着就说到了红军长征时候的学习,我记住了他讲的故事。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一些有学问的首长如张闻天、徐特立等还请马夫给挑着书箱。到了要攀登、跋涉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时,眼看着冻饿得瘦骨嶙峋的同志身子一晃,倒下便站不起来了,眼看着带着鲜血伤口的战友抬不起脚步,眼看着在树林、草丛中降生的婴儿嗷嗷待哺,都束手无策,挥泪永别。哪还有精力、气力挑书担卷啊。但是,如有一点点机会,能见到一页报纸和几片书册,爱学习的首长们绝不放过,像翻烙饼似的翻来倒去地仔细阅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之后,打进一个什么堡子,军首长聂荣臻及林彪,放下行装,长喘口气:可该歇歇脚,打打牙祭了。聂荣臻掏出一块大洋,让通讯员上街买烧饼“改善、改善”。小通讯员买回一包四个烧饼,交给聂荣臻,聂马上递给林彪,让他先吃,林彪拿出两个,另一个给通讯员,通讯员坚决不要,又将纸包递给聂荣臻。这时,聂荣臻发现包烧饼的是张旧报纸,他一把抓过去,一边咬着手中的烧饼,一边展开皱皱巴巴的报纸,那是半张《大公报》。他目不转睛地上下细看,看着看着,嚼烧饼的嘴不动了,用拿着刚吃一半烧饼的手,狠劲一拍大腿,大喊:通讯员,快快把这张报纸送给中央,送给老毛同志,骑上我的马快跑!随后对林彪说:“哎呀,这报上登着刘志丹带一支队伍在陕北建立根据地了,我们到那里去,有奔头了!” 当时,我像小时候听老祖母讲故事一样,记住了这新奇感人的情节。以后我读到的党史资料和长征回忆录,证实了那个堡子叫哈达铺。红军长征后,连连遭遇蒋介石的疯狂围攻,不得不多次改变行军路线,经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重重艰险,总找不到理想的落脚处。得知了刘志丹在陕北建立根据地的线索,才确定了长征继续前进的方向、路线。当时宋任穷任红军中央纵队干部团政委。他是浏阳人,18岁参加秋收起义后,一直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多次反“围剿”,参加宁都暴动,能打仗又会做政治工作。长征后,为掩护中央军委,强渡乌江,攻克遵义等等战役,屡战屡胜。离开哈达铺,英勇抢渡金沙江后,最先到达陕北,被派往刘志丹任军长的28军,当政委,宋、刘率部英勇作战,为红军东征巩固了后方,壮大了陕北根据地。刘志丹指挥东征激战,壮烈牺牲后,宋任穷又任28军军长,成为一位英明的军事指挥家。 我在阜新住了两三天,抽暇到蒙古族自治县新邱煤矿去看望在那里任党委副书记的老作家谢挺宇同志。这时他们已从原来居住的伪满时日本矿长的洋房搬到了普通工人的干打垒土平房,响应市委号召:“同甘共苦渡难关,协力打胜夺煤大战。”谢挺宇一家四五口人住在进门得哈腰的矮矮的平房里,土墙,土地,土炕,炕前有个小小的煤灶,灶旁放着一大杯浓茶,屋子里空荡荡、冷飕飕,窗外北风呼呼吹,房梁上黄土刷刷掉。谢挺宇,这位曾留学日本又到延安抗战8年的江南才子却乐呵呵地面对眼前的清苦。他说:我们搬出一家人,工人进去两三户,人家一辈又一辈,终年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干活,该有个亮堂堂、暖洋洋的家,物质变精神,干劲倍增。我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谢挺宇乐颠颠地招待我吃了一顿“八一”面(全麦粉)饺子。饭后,要带我下矿井。我想起他的女儿谢真子(原任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曾告诉过我,她从北大放寒暑假回家,常常都带她下矿井,还自带干粮到露天矿劳动。谢挺宇还告诉我,听说前天东北局的领导来矿上还下井了呢,可惜没来我们矿。我想起我在阜新市里同宋任穷打乒乓球的一幕,我告诉他:宋任穷听我说有位老作家在矿上任职,全家落户,他很称赞说,哎呀,早知道,应去看望看望,这会儿我们要回沈阳了,你代我们问个好吧!谢挺宇很高兴地说,你看那么大领导都下矿井,我们还不该和工人打成一片嘛!他又说:怪不得听广播里不断播放:领导群众同甘苦,不忘长征两万五,战天斗地干劲添,夺煤大战捷报传…… 从谢挺宇的新邱矿回来,我同阜新一位作者又去了哈尔套。到了那里,人们便兴奋地告诉我:东北局和省里什么领导来这里看望大家了,时间不长,要忙赶回沈阳开会,但是对大家的鼓励蛮大的。我想起,在阜新打乒乓球时宋任穷同志曾问过我来干什么?我说要去哈尔套医院,那里有学习发扬白求恩精神的大夫。宋任穷还说过,应该好好宣传这样的典型,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那天,我同那位作者及大夫们约好晚饭后再好好谈谈。岂料,大夫们下班晚,还没吃完晚饭,前院门诊抬进了一位从几十里外沙坨赶来的蒙古族重患,两眼翻白,满头冷汗,青年大夫们放下饭碗赶忙换上白衣,操起听诊器跑去,经诊断,肠梗阻,需立即手术。他们就在黄土平房的手术室,无正常消毒条件,也无取暖设备,我和那位作者也在棉衣上罩件白大褂,走进手术室。我手举着一个约有100摄氏度的大手电筒,随机为他们照明。窗外寒风吹着电线呜呜响,室内紧张得我大气不敢出。只有被打过麻药的患者发出异常粗大的呼呼喘气声,还有银光闪闪的刀、钳碰击声,床下盆里纱布、药棉鲜红一片,真感到似“刀光剑影,浴血奋战”。不禁想到白求恩大夫在抗日前线救死扶伤那一幕幕动人画面。深夜,战斗结束,患者被安静地推进病房。他的妻子双膝跪倒在地,向大夫们真诚道谢:救命恩人,救了全家!救了穷苦人民!我急忙扶起她,不禁热泪盈眶。 我们洗手脱衣回屋后,夜已过半。我同大辫子满族女医生同屋,炕炉早已熄火,被窝儿冰冷,我身穿毛衣躺下睡不着。不久,天现鱼肚白,有人急敲窗说,有电话通知,请女大夫赶紧去市里开会。她慌慌张张起床,我们匆匆穿衣出屋。经细打听方知,她已被提名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到市里报到后还要到省里开会,可能还要去北京,做好一切准备。这时大家又惊又喜,手忙脚乱,不知为她准备什么。我想,这样一位刚出校门不久的女医生,便被推举为人民代表候选人,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高瞻远瞩的战略,是谁人所思、所想?是谁这样得知群众的心声。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人民代表为人民,知民意者得民心,善学习者勇创新。我不由得想到开国上将宋任穷同志的阜新之行…… 今天,《宋任穷同志生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1978年12月,宋任穷同志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到1982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冤假错案、‘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审查的230万名干部的复查平反工作……他坚定地执行党中央关于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选拔了一大批符合‘四化’方针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至今,我家中仍保存有宋任穷同志为我丈夫亲笔题写的条幅:“学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