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原创|文集|作家
在端木老人家中。右起:赵郁秀、端木蕻良、钟耀群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祭日忆故人。老诗人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死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熟悉、敬佩的文友,原《辽报》副主编、《人民日报》总编范敬宜就是这样的人。他历经坎坷、先忧后荣,随国务院总理视察的身影还在银屏闪现,挥笔泼墨的书、画、诗、文墨香未尽,为清华学子课堂上的娓娓教语言犹在耳……一颗正大放光彩的彗星,怎么就这样闪电似的默默陨落了?我们不以为真,心有不甘。自去年11月13日,不是耄耋之年的他突然逝世,年节假日友人相聚,好像他仍旧在我们身边,笑容满面,亲密相谈…… 范敬宜,自1984年由辽宁调入北京,相继任国家外文局长、《经济日报》总编、《人民日报》总编、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等职。清华学子们亲切称他“爷爷教授”,京城报人不称范总,通通昵称他老范。而半个世纪前他在辽宁时,作家、文友们都喊他小范。那时,他刚20岁出头(18岁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直入三年级),个子不太高,白皙娃娃脸,亮亮大眼睛,说话低声,总现微容,儒雅书生,才气横溢。他在辽宁作协主办的文学杂志上发表过《不要做可欺的“君子”》、《谈鼯》等杂文,文笔流畅锋利、哲诗寓意高深。当年的责编、现已92岁高龄的老作家单复,曾称赞“小范、可爱的江南才子,能成气候”。 气候真的到来,1957年被打成右派。他没有“鸣放”言论。在全省批判右派大会上,一位老作家将他点名,随之辽宁日报文艺部四大才子(范敬宜、于铁、彭定安、李宏林)全部“落网”。当时有私论:中国作协揪出了丁玲、艾青等10多人“大鲸鱼”,辽宁网出一兜“小虾米”。虾米能经骇浪,真金不怕火炼。今天,他们都成为国内外驰名的学者、专家,除小范,其他均先后担任过辽宁省作协专、兼职副主席,科学院院长,省政协委员等职。正是“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处之泰然(莎士比亚语)。”梅花香自苦寒来。范敬宜不止一次和我说过“苦难使我有一些偏得,没有我在建昌县穷乡僻壤的苦练,就没有我今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到北京,去过他在万寿路的家和《人民日报》的办公室。每次分手时,他都再三嘱我向那位老作家问好。他来沈阳,特意跑到医院看望这位老作家。 范敬宜在北京身居高位,却一直念念不忘培育他的辽宁,不忘贫苦农村的父老乡亲。十年前,刊发于《中国艺术报》的他的一篇评论,开篇便道:“辽宁是我第二故乡,曾在此工作了三十来年,有点特殊感情。虎年将到来,我想到了辽宁儿童文学界有一个全国闻名的被誉为‘东北小虎队,虎虎有生气’的青年作家群体。去年他们出版了一套‘棒槌鸟儿童文学丛书’,是赵郁秀策划、主编的,在首都得到极好评价。以后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我们《人民日报》也多次给予报道和宣传。我很高兴,他们为千千万万少年儿童办了件大好事……” 此文原是范敬宜在中国作协主办的“棒槌鸟儿童文学丛书”研讨会上发言。那次研讨会的主持人高洪波同志(现中国作协副主席)曾热情地表示,要马上吸收他为作协会员,并说:党报大总编光临中国作协还是首次,蓬荜增辉,今后还请多多支持文学事业…… 几年后,中国作协举办老作家草明诞辰95周年纪念会,范敬宜又被邀请光临了,因为草明曾任过原东北作协主席。这时范敬宜已由《人民日报》总编卸任,担任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此会的与会者有周而复、魏巍、曾克等诸多文学大家,但论现任官职,范敬宜算最高。名家发言后,请他即席讲话,他仍如小学生,说:“当年,我在上海读过周而复老先生的作品,接受左翼思想;抗美援朝开始我读了魏巍同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心潮澎湃,坚决要求到最可爱的人生活战斗的战场去,当个小兵,做个随军记者,所以我丢下同我相依为命的寡母(他的父亲曾是邹韬奋同班同学,英年早逝。母亲知书达理,教子有方),由上海奔到东北。我是读着诸位前辈们的作品成长的,今天同各位相识很荣幸,我永远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小学生……”在座的老作家们连连鼓掌,同他握手。有人特向老作家介绍:老范现任清华大学新闻和传播学院的院长、博导,带出了一批批新闻干才,有学生的乡村调查曾被他推荐给温家宝总理,得到总理的赏识。 1999年元旦,老范邀请各国驻华使节及夫人来人民日报社联欢。老范不用翻译,自己以中、英两种语言发表了热情洋溢、幽默风趣的演说,为《人民日报》有史以来首创,打开对外开放的闪亮局面。 由此,我想到1993年我去美国,访问弗吉尼亚州欧道明大学智力开发中心,接待我的一位女士曾拿出几张访问过该校的中国人名片,其中有一张是范敬宜。我告诉她我们相识,她两手一摊:“噢!看来地球还太小了。”又说,“范先生英语很好。” 我说:“他毕业于上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 她又噢一声说:“那时他为什么不到我们美国来留学?” 我心想:那时,你们美国飞机正轰炸我们中国边境,为此他才离开大上海奔向白山黑水新闻战线。她看我微笑未答,又说:“你们这位中国人对我们西方文化很熟悉呢。” 我说:“他更熟悉中国的古老文化,他的祖先就是我国近千年前的高官、大文豪,叫范仲淹。” “噢!一千年前?那时还没有我们美利坚,没发现新大陆呢!”她又两手一摊。 是的,范仲淹的第28代嫡孙范敬宜,贯通中西、学识渊博,诗、书、画、文皆精,所以他诸多的评论、随笔充满文化韵味,妙笔生花,有的仅看标题便似散文,如《辽报》发表过的“月光如水照新村”,“早无堵门人,夜无电话声”,等等。他已出版了《敬宜笔记》、《总编辑手记》、《范敬宜诗书画》等专集,被国学大师季羡林称为“情文韵三绝”,“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得四真之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他的“右派”还未平反时,他大胆在《辽报》写出的《莫把开头当过头》的评论曾被《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加按语转载,引各方注意,推动深入改革开放。而他自己则谦虚表示:这来源于我同人民共过甘苦,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范敬宜为人、处世、办新闻的基调。1980年大连市歌舞团去上海演出,歌唱演员手拿麦克风边走边唱,上海观众哗然,品头论足,有人批为“港台腐朽的台风”,登了“内参”。此文传到辽宁,辽宁日报社内也有人议论,我们应该表态。《辽报》总编派范敬宜去请示省委书记任仲夷。任书记思索片刻问:这问题马克思怎么说的? 范敬宜机敏地回答:我没见过马克思有什么说法。 任仲夷说,是呀,既然老祖宗都没说过,站着唱歌是无产阶级,走着唱歌就是资产阶级,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范敬宜立即理解了书记的话,他当时感到,书记的思想太超前了,我们不必再请示了,脑袋长在自己身上,要有自己的思想,实事求是。他主持的《辽宁日报》版面,没有跟随上海的潮流。 他常同青年新闻工作者说:我们就是要实事求是,了解国情、心系人民。 多年前,我在辽宁朝阳市相识一位曾任建昌县委书记的马汉卿同志,他们夫妇曾向我滔滔介绍:范敬宜在建昌农村,怎样扎根群众、吃苦耐劳,群众一致称赞,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干部,要发展他入党。那是“四人帮”当政时,妄想。县委调他上来写材料、搞调查,他常常通宵达旦,材料写得快又好,甚至累得吐了血,送县医院抢救。长工出身的县委书记最喜欢有文化的老好人,“四人帮”被粉碎,他马上坚持介绍范敬宜入党,经层层请示,最后得中央组织部回答:全国暂无此例,地方可自行处理。1978年,范敬宜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当时为全国首例、独家新闻。 几年后,马汉卿的夫人突然打电话给我,她哽咽着说她的丈夫患了癌症,正在沈阳治疗,想去北京……我立即给《人民日报》总编室打了电话,老范不在,我向他的秘书说明情况。隔一天我又打电话询问,秘书告诉我,范总早已去机场接了患者并亲自送至解放军医院,当夜还一直在医院守护陪伴……我仰面长吁,心中念念:小范、老范,范敬宜同志,中国第一总编,报界泰斗,学界大师,文化高官,望族门生,吴苏才子,本色草根一族,人民一员,真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统绵延…… 今,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