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文学|吸引力
《金华日报》10月20日讯 (记者 金璐 邵佩玲)童书泛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童书占整个出版市场份额已超过10%,有专业人士预测,未来的几年内将会达到25%左右。出版社对童书也空前关注,2009年,国内一半以上的出版社涉足童书出版,上报童书选题的达到了239家。为什么?有业内人士给出答案:“童书挣钱。” 这是个供给异常丰富的时代,乱花渐欲迷人眼。对家长来说,怎么给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成了大问题。选贵的还是选“好”的?孩子喜欢的就是对的吗?还有,当孩子面对电视、电影、漫画、电脑……书籍怎样才能与更直观浅近的它们争夺孩子的注意力?下一代会是阅读力丧失的一代吗? 10月16日至19日,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浙师大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儿童文学领域顶级的研究者和作家齐聚金华,对儿童文学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剖析和探究。我们借此机会,向专家们提出了两个很多家长和孩子关心的问题———儿童文学该如何吸引今天的孩子?儿童文学怎样为今天的孩子提供心灵滋养? 曹文轩(北大教授):最重要的是“读什么书”的问题 这是一个图书丰富的时代,却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许多人在读书,读的却是不值得我们读的书。那些书无意义、劣质、蛊惑人心,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使人堕落。但它们混在好书中,经过唯利是图的出版商及一些媒体的炒作,使人无法区分。童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在这个风行享乐的时代里,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是合理的。但一个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以获得来自于思索、品味、琢磨与探究的愉悦,这就是所谓“深阅读”。儿童阶段,是一个人培养阅读趣味的时期,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是顺其本性,而不引导他们进行“深阅读”,这可能会影响到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 我一贯认为,书是有“血统”的。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夏洛的网》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可以为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有一些书,可以等孩子打完精神底子再读;另外一些书,则完全不必读。 秦文君(作家):浮躁的世界干扰了孩子的审美取向 最近几年,我参加了上海少儿读物促进会的一些调研,发现孩子的审美需求改变迅速——文学作品里,写到伤心、悲苦,孩子特别能接受;简单搞笑最受欢迎,这反映了一代人的某些缺失。当一切变得快捷、直接,他们很难安静地品读文学,安静地构建自己的心灵家园。 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灵层面,有着对学习压力的极力抗拒,对环境的忧虑,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不平,对人与人之间冷淡的不安,他们有着作为一个人的深度,并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他们需要的读物,应以单纯有趣的文学形式回答世界是怎样的,表达全人类的道义和人们内心最真诚的呼唤,以及生活的真相。 但是,现在这样的儿童读物非常少。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又会使孩子的审美变得更具有直观性、消遣性和破坏性,对于阅读文字往往会有排斥和敌意。 阅读量的丧失或减少,使很多孩子还存在一定的语言缺失。首先表现在口语表达的词汇量减少,经常听见他们说“气死了”、“恨死了”、“讨厌死了”;写作时,很多孩子行文单调,或喜好调侃,语言的雅致和美感都没了。 针对孩子与“厚书”的距离感,我们为孩子量身定做了阅读辅导计划,通过举办朗诵会、赠书、鼓励写读后感、画出自己的感想等,希望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感情。 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能感动孩子就能吸引孩子 网络时代传媒多元化给现在的儿童文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可在我看来,有很好看的故事,叫得响、记得住的人物形象,能给孩子带来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是很能吸引孩子的。 儿童文学的终极目标是要通过艺术的形象化途径,在儿童心里打下坚实的人之为人的人性基础。当然,孩子欣赏水平较低,会自动选择那些能够引起直观感受的动漫作品也是一个事实。对此我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中推广经典阅读、分级阅读、亲子阅读、班级阅读等,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另外,我们也可将儿童文学与儿童影视、动漫、图画书、网络文学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对接,请知名作家配合出版社走到孩子们中间签名售书,演讲儿童文学。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加上这些受孩子欢迎的传播方式,就不愁感动不了现在的孩子。 慎宪縡(韩国儿童文学学会会长):借助新技术,让孩子爱上文学 面对越来越突出的数字新环境的挑战,我觉得儿童文学可以走的路只有一条:不是对抗,而是合作。 首先,作家们应该使用博客,并开设网上聊天室,以便跟读者保持紧密的相互联系,并积极地接受网络文化。我认为,利用这些,作家可通过读者坦诚的反馈,创作出更为真实地反映时代和现实的作品。 其次,在创作和鉴赏儿童诗时,我觉得可以充分利用电子设备,使其成为结合绘画和音乐、动作的综合艺术,这可以还原儿童诗本来的音乐性和绘画性,以便更好地吸引孩子,爱上文学。 这样做可能会对文学的想象空间有所损害,但这是文学正面临的一种无奈。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应该读鲜艳明亮的故事 动画、漫画能够立即给孩子带来开心趣味和感情触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 就像艾瑞•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一翻开,孩子就直接涌入了那满页的鲜艳,跟着毛毛虫走到一个个水果和食物面前。我们可以看得见,水果和食物的一个个“挖洞”,阅读的孩子都穿越了,他们兴致勃勃,可能还闻到了味道。他们也成了毛毛虫。 其实,像这样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关键在于家长怎么选。在欧美发达国家,儿童读物中70%是图画书,图画书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以图为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而中国家长更多会让孩子阅读世界名著,我认为这并不妥当,尤其是《悲惨世界》、《雾都孤儿》等悲剧,容易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儿童应该读鲜艳明亮的故事,他们心中有一个梦想的王子或公主,就会带着期望,快乐地长大。 我一直都在倡导儿童阅读,为孩子推荐好童书,这项工作做了10年,有了一些成果,现在市场上鲜艳明亮的图画书多起来了。除了要有图画书,还应该大力推行亲子阅读,这是培养孩子文学兴趣、滋养感情的很好方式。如果孩子不愿读书,家长和老师就要读给他们听,引导孩子爱上文学。当然,亲子阅读也不仅仅是讲故事。 张之路(中国作协儿委会副主任):看完还要想一会的才是好书 现在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取悦儿童,讲起故事来简单有趣,孩子看的时候很开心,可是维持的时间很短。为什么?因为我们失落了对儿童成长的长远关注,失落了对儿童在人性和品德方面的培养,小孩子看完笑笑就过去了,没有思考和共鸣,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 我们希望孩子的生活幸福快乐,但我们要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笑话组成的,小玩笑之外还要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比如有关“诚实”的话题,就不仅仅是说实话,还关系到如何说实话。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故事是讲两个小学生在厕所里吸烟,结果学生A被老师抓到了,老师要求他讲出另外一个吸烟的同学是谁。这时候,学生A面临着说实话和出卖朋友的两难选择,心灵在挣扎。最后,学生A如实地告诉了老师,可是他面对同伴B的质问,又伤心地号啕大哭。这样的故事,孩子看的同时就会去分析、思考,感受到故事传达的多种含义,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不但知道该怎么做,而且了解了人性的多面性,也知道该怎样写作了。这种进步是多方面的。 在我看来能够让孩子哭或笑,都还算不上是最好的儿童文学,能让孩子看完之后再想一会儿的才是。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应是儿童文学 我觉得,儿童文学应该真正深入社会,在社会各个层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语文教育)中都应有体现。我呼唤、期待一个儿童文学的读书社会的到来。 我认为,从切合小学生自身语言的天赋能力、激活他们语言的潜能方面看,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现了问题。我主张,儿童本位要成为语文教育、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育要儿童文学化。具体来说就是小学语文文学教材的主体、核心应该是自然的、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而不是似是而非、短小轻薄的作品。同时,应该采用与儿童文学相契合的文学教学方法。 没有儿童文学意识,不以儿童文学为资源和方法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是没有根基的,它无法把语文教育落到实处。 现在人教社、北师大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经典性做得比较好,教材受学生的欢迎,也不乏教育意义。 坂井熙子(日本儿童文学协会会员):让孩子尽可能早一点接触文学 在一个充满动漫和影像的世界,儿童“没有时间”看文学作品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日本已经是这样了,听说中国也如此。我希望,能让小孩子尽可能早地接触文学,来消解影像对孩子情感发展的伤害。 文学对儿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情感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媒介的影响,在文学的滋润下,他们的心灵成长才会特别有力量,有儿童文学打底,即使受别的媒介影响,情感和情绪发展也能正常。 当然,也需要儿童文学作家不断写出受儿童欢迎的作品。这对我本人也是一个鞭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