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于2010年开始转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并先后发表了《两只螃蟹跑得快》《一坛古酒》《果园里的男孩女孩》等作品。请问您为什么要转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儿童文学之于您的魅力何在?
刘克升:为什么要转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我想先从我的创作经历和创作习惯说起。
我最早写过诗歌,写过散文,1997年7月1日发表散文处女作《看树的红樱桃》。此后,虽偶有小作问世,但久无建树,一度沉寂,甚至还有过放弃文学写作的念头。有一年,我曾经把家里所有的文学书籍都送给了别人。这明显的是“散书明志”啊!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断了自己写作的念头。谁知藕断丝连,这些书是送出去了,我却又买回来更多的书,时断时续地将写作坚持了下来。
2003初,我开始写作当时被称为“当今世说新语”的“城市笔记”体裁。我偶然闯入西祠胡同“城市笔记”论坛,和小小胖、华沙(时为《南京晨报》副刊编辑)、真正易水寒(时为《城市晚报》副刊编辑)等几位版主共同管理该论坛,提出了“城市笔记”写作口号:“记录城市,记录者就是你。”2005年5月,我作为“城市笔记”代表写手,和另外三位作家、一位插画家一起接受了“城市笔记”发端媒体《南方都市报》的采访。
一种体裁写久了,难免会产生局限。在写作“城市笔记”的同时,我开始琢磨其他突破口。2004年至2005年期间,我跨界进入职场写作领域,完成了10万余字职场系列《白领伊索》创作,以专栏形式在全国10余家报刊连载。
职场这口井,打到一定深度,我又不想再向下挖掘了。我开始写作《读者》《青年文摘》《格言》那类“感悟美文”体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写出了《转身就是方向》《向下走的境界》《未竟之美》等代表作,成为《青年文摘》超人气作家、《格言》签约作家。
随后,我又陆续步入故事写作和小小说创作领域。2007年,因创作成绩突出,受到《故事会》杂志社邀请,赴上海参加了素有“故事创作黄埔军校”之称的故事创作研讨班(第十二期)。自2009年起,连续五届获得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举办的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奖。
写到这里,我又开始困惑了:写了这么多年,写到这种程度,说有影响吧,影响还真不大;说没有影响吧,也写出了一些颇受读者好评的作品。接下来的创作之路该怎么走呢?
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故事大王》《少年文艺》等杂志,里面那些充满童趣、充满成长力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早就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粒儿童文学的种子。现在该是它们发芽开花的时候啦!我打算彻底放弃成人文学写作,完全转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2010年10月开始,我先后完成了《两只螃蟹跑得快》《一坛古酒》《果园里的男孩女孩》等短篇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东方少年》等杂志刊登。初试身手后,随即转入中长篇儿童文学作品以及童诗创作。2014年,出版了科学童话《发明大王在小人国》。2015年,长达94行的童诗《很重,很重》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去年年底,我曾经画过一幅创作图,通过曲里拐弯的一条曲线,来展示自己的创作转型经历。我给它起了个题目,叫《拐弯遇到好风景——“一途”读懂刘克升》。拐弯的意思是说:我在写作的旅途中,写着写着就转换了方向,写些意想不到的题材,闯到一些陌生的领域。屈指算来,我已经拐了七八个这样的弯,每个弯道也都遇到了一些“风景”。如今拐弯拐到了儿童文学创作这个领域,有幸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遇到了很多热心的读者朋友和认真负责的编辑老师,我感觉自己已经遇到了“最好的风景”。我的童心秉性被彻底激活。我将永久驻留此处,和大家共同散播儿童文学的芳香。
2、《偏旁有话说》是您新近出版的一部作品,您认为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在哪里?
刘克升:其实,我倒是更想听一听读者朋友们对这部作品的看法。作品完成后,同一天内依次交给三家出版社的重量级人物。第二家的答复是:此书内容,只能在报纸上发个几篇,绝对出版不了。第三家的答复是:非常棒的书稿,他们来安排出版。后来又回复说做不了,因为请教了汉字专家,说怕出错。唯独第一家,也就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十多天即过选题。三家出版社,答复截然不同。我至今为此而忐忑不安,很想听听读者朋友们的意见,让大家来评一评这部作品的亮点到底在哪里。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热爱汉字,以科学的思维解读和学习汉字,才能更好地促进母语文化传承。我觉得《偏旁有话说》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展现在字里行间的“以偏旁为纲学习汉字”的这种理念。以偏旁为纲学习和研究汉字,可以穿起字、词、句、篇,收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品中的每一个偏旁分别现身自述,都自成体系,相当于是一堂完整的课程。如果是教师,甚至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学完一个偏旁,它的读音、它的笔顺、它的来源、它的发展,都会了然于胸。227个常用偏旁都悟透,就能在脑海里织成一张“汉字之网”。如果在小学阶段完成这张网的编织,就可以帮助孩子有效提高汉字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创作《偏旁有话说》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您前后大概花费了多长时间?在这过程中,您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其中最难忘的是哪一件?
刘克升:“讲述偏旁背后的故事,了解偏旁的前世今生,用图画解开与偏旁有关的奥秘。”《偏旁有话说》这部作品,共计21万字,动笔于2017年6月2日,完成于2018年5月23日。因为牵扯到偏旁发展源流的追溯,牵扯到读音、笔顺、造字、组词、成句等功用的整合,写作起来劳神费力,是我目前付出精力最多的一部作品。在这接近一整年的时间里,我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熬白了鬓角,视力明显下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安排6位责任编辑审读书稿。仅就双方商谈完善书稿的交流文字而言,就已经成倍于书稿本身的字数。
写作过程当中,最难忘的就是对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些古文字的溯源问题。尤其是自字旁(自)、口字旁(口)、手字旁(手)和舌字旁(舌)等古文字,它们虽然都是象形字,但是和眼前的人体器官相比较,又都存在“像而又不像”的感觉。溯源时,不仅要比对40余种古今典籍,还要仔细揣摩古人造字时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力求能够和古人神意相通。
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随时把我对象和儿子喊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鼻子!”“让我看看你的嘴!”……身边有现成的“模特”,往往一看就是一二十分钟。经过反复观察和揣摩,最大限度地领会古人造字时的思路,准确驶向汉字的源头,消除了学习古文字时存在的“像而又不像”的感觉,做到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任何创作都离不开前期的素材积累。请问您创作《偏旁有话说》的素材积累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
刘克升:创作《偏旁有话说》,是踩着古人的肩膀登高。我把握的原则是:不能只做简单的“搬运工”,既要甄别和继承,也要有创新和发展。
许慎先生的《说文解字》,打开了系统研究汉字字形和字源的大门。清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当中,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桂馥著有《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著有《说文句读》,朱骏声著有《说文通训定声》。这些著作,都是我们研究汉字的源泉所在。号称“古典图书集成”的国学大师网站、专门研究古文字的象形字典网站,也是搜集写作素材的好去处。新结识的陈玉明博士,更是从台湾发来相关资料,及时供我参考和研究。
素材问题解决了,还需要厚实的写作功底来支撑创作。我的本职工作是文秘,业余搞创作。文秘和作家这两种身份、两种文体,不但没有相互损耗,反而促使我形成了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兼具的写作风格。这使得我面对大量的写作素材时能够如鱼得水,沙里淘金,丝毫不觉枯燥。这才有了这部“偏旁自传”,用文学笔法来描述,以理性思维来归纳,实现了汉字溯源与儿童文学的有机结合。
5、阅读在您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位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儿童阅读?
刘克升: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最早读的是电影海报。我有个同村的好朋友,他爸爸是电影放映员,家里有很多电影海报。这些电影海报成了我的启蒙读物。
我常去我奶奶家窃我小叔的图画书。“窃书不算偷书”,窃奶奶家小叔的书,更不算偷书喽!
读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故事大王”,讲故事是个能手。我至今记得他讲过的那个“自动擦腚机”的故事。我常想,他这些故事是从哪里读来的呢?我要是能读到这些书就好了。
读初中的时候,我把语文课本当成故事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扣读和理解。现在我几乎每天都要读一些书,家里的书堆得乱糟糟的,到处都是。
我如果打算写某一类体裁的作品,一定会把有关作家的图书都买来,将他们的代表作统统吃透。比如打算进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时,我就买了大量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这个系列的图书。等你读到一定程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觉得自己写起来绝对不会输于名家时,你就可以动手写作这种体裁的作品了。
我其实是个性格内向而又敏感的人,同小读者交流并不多。我觉得小读者读书,自己喜欢的作品当然要读,不喜欢的也要读一些。不喜欢并不代表不好,这就像有些事情你不愿意去做,但是被迫去做了以后,你会觉得:哎,幸亏做了,感觉还不错。喜欢和不喜欢的都要读一些,这才是全面的阅读,这才是不留遗憾的阅读。
比如有些作品吧,像是肯德基一类的快餐。我觉得这些快餐偶尔吃吃可以,省劲省时间,轻松快乐。但是,经验丰富的家长和教师知道其中的道理呀!他们是过来人。他们更喜欢小读者们抓着土鸡腿,手撕牙啃,吃得满嘴流油,既磨练牙齿,增加手劲,还能大补营养。你看,读“土鸡腿”式的作品,多来劲啊!如果吃惯了松软的“肯德基”,谁还再想啃硬硬的“土鸡腿”?希望家长和教师们早早引导,多采取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模式,帮助孩子们克服阅读障碍,多读一些“土鸡腿”式的作品。
6、请您为小读者推荐书籍,并说明推荐理由。
刘克升:《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是一部有着200多岁书龄的德国童话作品,没有读过的小读者赶快买来读一读。它里面有别出心裁、引人入胜的幻想,有大胆而又合乎逻辑的夸张,引领我们在荒诞离奇的故事当中汲取智慧和勇气,体会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大林和小林》。这是童话大师张天翼的经典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品之一。让我们跟随者书中的双胞胎大林和小林,一起体验他们的奇特经历,享受童话大师带给我们的机智和幽默。
《抗战难童流浪记》。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兴诗爷爷结合自己在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孩子们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文笔朴实无华,讲战争与苦难,讲愤怒与抗争,讲亲情与友情,读来荡气回肠,可以帮助我们充分领略英勇精神和无畏气概,教育我们不忘过去,牢记历史。
《西大街》。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剑为我们带来的一部温暖感人的童年小说。作者尽情挥洒语文教科书式的笔触,从儿童的视角着手,生动细致地描述出老武汉西大街上一段让人难忘的城市记忆。
《野云船》。这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耀辉所著的一部海岛题材小说。作者写作此文历时五年,三下海岛体验生活,文字干净利索,笔触丰满厚实,可以带我们尽情领略鲜活的海岛风情,体验感天动地的师情大爱。
原发于2019年4月12日《图书馆报》16版作家访谈栏目,采访记者才佳玉。
刘克升,1973年生于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乡,中国电力作协、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2010年10月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短篇代表作有《两只螃蟹跑得快》《一坛古酒》《果园里的男孩女孩》等。作品广泛入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精选集》等各类选本百余种,并有多篇作为现代文阅读题、写作导引入选高考及中小学试卷。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全国电力文学奖,连续五届获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奖。主编、策划出版图书40余种。著有童话《发明大王在小人国》、汉字童书《偏旁有话说》、散文集《人生就像焖地瓜》、职场读本《白领伊索》以及小说集《为什么我们依然纠结》《为什么我们还在纠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