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
|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外国报刊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以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教授是在1950年3月16日从美国回国的。回国不久,在填写户口簿时,华罗庚在“文化程度”一栏里写了“初中毕业”四个字,曾使许多人感到震惊——一位教授,怎么只是个初中毕业生呢? 原来,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华罗庚失学了,只得在小杂货店里帮助父亲料理店务。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他打听到华罗庚原来是个失学青年,深为震惊,便写信邀华罗庚来京。就这样,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他自学了英语、德语。二十四岁时,他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二十五岁时,他的论文已引起国外数学家的注意。二十八岁时,他当上了西南联大教授。 尽管华罗庚成为教授,但他只不过是个穷教授罢了。那时候的教授,真是“越教越瘦”,贫穷潦倒。华罗庚曾说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偷跟在一位教授后面,想偷东西。教授发觉了,就对小偷说,我是教授。小偷一听,就走开了,因为小偷知道教授身上是没什么油水的1”那时候,华罗庚就是这么个“穷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华罗庚回忆道:“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放上二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 华罗庚也当过“阔教授”。那是他应美国中部阿尔巴那城的伊利诺大学之聘,到那里当教授。当时,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年薪与华罗庚订立终身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阔起来了:他的住屋有四间卧室,两间浴室,还有一间可容纳五、六十人开酒会的客厅。美国给华罗庚配备四个助手,一个打字员。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1979年,他访问法国时,南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也就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型。他曾把自己的自学经验,归结为七点: 自学最起码的一条是踏实。自学要有周密的计划。在自学过程中要多想多练。要以长期性、艰苦性来克服自学中的困难。自学要善于抓住要点,突破重点,由点及面,融会贯通。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自学要注意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 华罗庚曾用这样的诗句,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 “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发愤早为好, 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 一生都无知。”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