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汤 汤 伍 剑 艾 禺 刘清山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黄 山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肖凯悦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关键词:儿童|文学|教育|生命

上海张堰中学高三<8>班  肖凯悦

  历史与幸福
  很相似:
  他们曾发生过——
  或者他们根本没有发生过
  啊,历史;啊,幸福。
                                        ——大卫•沙普罗《丢失的原版之后》

  每一个时代,每一段时期,每一代人,每一个背景都有自己的政治语法,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是各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印刻在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中,有两个关键词,“布拉格之春”和“苏联入侵”。昆德拉借助这段特殊的历史将“政治”与“**”两个极其敏感的话题扭结在一起。也就是说,昆德拉笔下的人物形象得益于特殊的历史形势,人们在历史中寻觅幸福的方向。这是我所理解的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要阐发的大致主线。
布拉格在我意识中是浪漫的,发生于布拉格春天的爱情故事自然也是浪漫的。这里暂且将政治因素搁置一边。试想一下,在二十世纪中叶不算澄澈的天空下,一对对青年男女选择用爱情来麻醉彼此,忘却形势紧张的生活重担。而故事的主人公托马斯与特蕾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体来说,小说主要分为两条线,托马斯与特蕾莎,萨宾娜与弗朗茨。小说分为七个部分,四个主人公分别在各部分中独立叙述。第一部分“轻与重”以托马斯为叙事主角,第二部分“灵与肉”则以特蕾莎为叙事对象,第三部分“不解之词”又以萨宾娜与弗朗茨为叙事主角。第四部分回到“灵与肉”的同时叙事主角也变回为特蕾莎,同样地,第五部分也回归到有关托马斯的“轻与重”。第六部分名称虽换成了“伟大的进军”,但故事仍旧围绕萨宾娜与弗朗茨中展开,在情节中与第三部分相照应。最后的第七部分为“卡列宁的微笑”,作者将故事终结于第一主人公托马斯与特蕾莎的乡村生活。通过二人钟爱的狗卡列宁的死,暗示了二人悲剧的结局。小说的七个部分看似各自独立,又相互照应相辅相成。这显然需要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力与卓越的思维创新以及思想深度。
  乍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不长不短的400多页普通小说。可能起初小说吸引你的仅仅是它有个独具韵味的题目。可当你读到一半甚至不用,你就会发现,实则,它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奇异的书。首先,这是一本怎么看都不像小说的书,你可以惊异地发现它融几种文体于一身。比方说,小说的第六部分起初是关于“媚俗”的随笔性文字,而后又具体叙述了萨宾娜与弗朗茨围绕“媚俗”而进行的个人奋斗。如此一来,昆德拉就将随笔议论与叙事描写结合在一起。小说中大量的关于特蕾莎的梦境描写,也使得身为读者的我们穿梭在有关哲学的议论、故事情节的叙述描写以及各色抒情。从而达到使读者更易理解小说主观创作意图的终极目的。其次,你会发现小说并不是从单一视角一气呵成的,它转换于多个视角之中。作者试图从多角度形象生动地通过小说本身的复杂延伸到现实世界的多变。从而完成由主人公的主观意念晋升到作者的唯一意识中来。由此可知,叙述视角的转换越是为小说主题而服务的。最后纵观全书,小说主要是由第三人称来进行叙述,可要时不时地可以瞥见作者第一人称的议论。昆德拉可以随意地跳出来说些什么,指挥小说的发展,这点上,作者丝毫不忌讳小说情节本身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你在小说初始就可以轻易发现昆德拉跳出来用自己的视角阐述了正在窗户前沉思的托马斯的状态。昆德拉以突破小说传统模式为前提来保证小说主题的统一。
  后来我在某本学术性书籍中了解到,昆德拉此种小说写法称之为“复调”。巴赫金对于复调如是说,“真正的复调强调的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对话性,主人公与主人公、主人公与读者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无疑昆德拉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完美。暂且把复调理解成“不确定性”,即小说语言、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以及情节的不确定性,塑造了一个看似不确定却又唯一确定的小说主题。当你合上这400多页的书籍,脑袋里回荡着第一个词应该是“媚俗”。这要归咎于译者韩少功在序言中对于媚俗的大加讨论,先入为主,使得读者对于媚俗记忆尤为深刻。你可以把小说理解为一场媚俗的闹剧,在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荒唐的**游戏中,我们对于置身的现实社会开始学会加以反思。
  那么何为媚俗?百度百科的定义为“媚俗就是过份迁就迎合受众,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即过分世俗。但我觉得昆德拉笔下的媚俗可能广而广之地被误解了,此种媚俗与庸俗、取悦大众无关,它更接近于“矫情”。好比哭不是为了悲伤而哭,而是觉得应该哭而哭;笑不是为了笑而笑,而是觉得应该笑而笑。这有点类似于口语中的“装”,丑恶的装成美好的、虚伪的装成现实的。昆德拉让读者看到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来自于虚拟,而作者自身则拿起指挥棒挑起现实的一角,使读者看到真相。这又好比生活中源源不绝的“伪淑女”,她们外表看似乖乖巧巧,文文静静的女孩子,却在熟悉的环境下抛下淑女的伪装外衣,恢复本来的面貌。这样的女孩根本无法符合淑女的条框,却喜欢在陌生人面前伪装。女孩活泼开朗本无可厚非,但装成乖巧却令人无法认同。这也好比毛泽东阐述滥竽充数在于一个“充”字。显然现实生活中的伪真实才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方。
  回到小说主题上来。我刚才提及小说中诸多不确定性以及唯一确定的小说主题。这唯一确定的小说主题,即对现实生存观念及价值尺度的沉思,将人们心内对于幸福的追求与渴望挖掘出来,回归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上来。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想必是昆德拉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老实说,东欧文学平日里我是不大多读的,读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仅因中学语文课本涉及到《变形记》,由此感到大为吸引。这大抵是缘于我不太相信翻译的力量,总感觉一个作家的作品经过另一人手,很难将作者原本所想呈现的完全表达出来。相比之下,日本文学看得就比较多。毕竟日语与中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共通性。这样说来,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海边的卡夫卡》的首章与倒数第二章都命名为“叫乌鸦的少年”,所有章回中只有这两节有题目,我把它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全书单数章回与双数章回各成一条完整故事,又相互联系,且在最后一章中回归到一点上延伸下去。在此之后,你会对书中少年言行折射而出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这或许便是小说的艺术,文字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有多华丽,而在于读后因文字所产生的迥异又相连的思绪。
  会去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完全来源于巧合。无意间在家中书架意外发现竟有此书存在,闲来无事,便翻阅开来。至今记得故事开始的第一句,“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永劫回归’观。”昆德拉一上来就要与读者探讨令人头痛的哲学问题,他毕竟是太爱好哲学了,并以此开始来探讨人的生存困境。真是没有比这再好的结局了。在此之前,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的开场白,“好可怕..”那时是当真以为没有比这再妙的开篇了,看似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又意味深长,引起读者好奇的同时,又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样地,昆德拉苦心孤诣地以这样一个独具匠心的开篇将读者引入“轻与重”的讨论当中。现在对“轻”进行组词。一方面,你会想到轻盈、轻便、轻快、轻巧等褒义的词,另一方面,相比拟也能组成诸如轻佻、轻浮、轻狂、轻蔑等贬义的词汇。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轻是不可承受的,只不过在日常的思维形式中我们往往侧重于轻的褒义,而对轻的贬义作出了适当的忽略。换言之,不能承受的轻是另一种形式上的重,是一种会遁出生活原型的重。当生命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人生倘若失去了某种意义上的信仰,将命运交给机遇,人生变会驶向万劫不复的贬义的媚俗深渊中,任凭媚俗支配意志的交替。
  昆德拉借着“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于对希特勒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但作者所要表达的是绝不止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更是对人类历史上饱尝磨难的个人的同情。对于同情,昆德拉这样解释,同情是“一种最强烈的感情想象力和心灵感应力,在感情的等级上,它至高无上。”昆德拉独特的行文方式以及崇高的艺术成就得益于他早年时期从事过各式行业。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他在艺术领域中不断摸索,最终当真身体力行验证了他那句经典名言,“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而在昆德拉小说中最接近他本身的,在我看来并非第一主人公托马斯,或许萨宾娜更为接近。昆德拉的所要阐发的观点就好比萨宾娜在画布上洒下的颜料。如我们所知,萨宾娜是终身反媚俗人士。在她眼里,非爱国不可的政治是媚俗的,非如此不可的婚姻也是媚俗的。或许这里用媚俗并不恰当。总之她选择离乡背井,渴望爱情又逃避婚姻。这点上,昆德拉借用萨宾娜的立场,揭示自己反现实主义的立场。如此的处理,不仅凸显了萨宾娜孤傲又柔情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为自己蒙上更为神秘的面纱。不免感叹能和伟大的人生于同一时代是多么地令人欣慰。
  刚看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那个夜晚,试着想象特蕾莎迥异缤纷的梦境。我合上双眸,载着特蕾莎的梦境,感觉自己趁着无止境的思绪,漂洋过海,飘到了捷克斯洛伐克,飘到了布拉格。我似乎平躺在布拉格微湿的土壤上,布拉格刚下过淅淅沥沥的春雨。空气中夹杂着浑浊的泥土气息,天空被并不明朗的云朵切割分离成一块一块。我想象着特蕾莎奔波于战火中的布拉格,用照相机记录下一切的叛逆与革命;想象着托马斯对于特蕾莎特殊的爱恋亦或怜惜;想象着两个本应对立的女人特蕾莎与萨宾娜,却在画室中赤裸相对。一切都饱含了那么多那么多不确定性。
  天际的光芒破晓而出,撕开了寂静的夜幕。大地回荡着相同的话语,“要爱,不要战争。”一遍一遍。
世间万物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周而复始,而爱与幸福作为永恒的主题被唯一确定。而后我睁开双眼,第二天如是来临。

  • 上一篇文章: 春天的约定

  • 下一篇文章: 那时花开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AmazingCounters.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