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拳乡情 铭心刻骨——《爷爷的故乡》读后 |
|
爱薇女士的《爷爷的故乡》(世界华文少儿文学系列小说卷之一,由马来西亚彩虹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我一口气读毕。也许由于我是中国人的关系,这本书我读起来倍感亲切。因为这是一本向马来西亚广大少年儿童,特别是众多华裔孩子介绍中国的书。说是一本"介绍中国的书",你可别以为是地理书或历史书,不,它是一本写得十分生动有趣的小说故事。 爱薇女士在这本书"后记"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那是人出生的原点。所不同的是: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愿意离开故乡,宁愿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但是,有些人却在少小的时候,为了各种不同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故 乡···”, 《爷爷的故乡》中的主人翁爷爷,就是一位自小远离故乡热土的华人,他出生在中国福建省,少时因生活所迫,飘洋过海,外出谋生,最后在今天马来西亚的国土扎下了根。如今,年逾古稀的爷爷,带着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前来中国探亲旅游,拳拳乡情,真是铭心刻骨啊! 作品采用轻松、活泼的游记散文的笔调,以爷爷的孙子,15岁的小杰(李俊杰)的口吻,娓娓叙述了这次为期十天的中国之旅和种种经历的动人情景。 如果要评定《爷爷的故乡》这部作品的文体(体裁)特色,我以为正是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的有机融汇和紧密结合。 说它是游记散文,因为它确实具备了这一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诸如作品的整个内容写的是这一次赴中国旅游探亲的活动,其结构框架大体是以旅游路线及日程为序;所叙述的"见闻"都十分真实,并无一点“虚构”。说它是小说故事,因为这部作品实际上是旅游活动为背景,生动刻划了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诸如主人翁爷爷,小杰、小嫔、小杰的父母,乃至小杰在中国大陆的堂叔志勇、阿婶玉莲、堂姐雁南等。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无不各显性格特征;而这些的"言谈举止","性格特征",都通过旅游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情节,得以具体显现和清晰展示。 整部作品的内容,也是作品中的“角色”的所见所闻,都是贯穿作品中的小杰这个孩子的耳朵所闻。儿童的视角和眼光;儿童的心理和感情,浓浓的浸润于作品中,所以这部作品真正属于“儿童文学”。 爷爷是《爷爷的故乡》中的核心人物。他身为马来西亚华裔公民,时时不忘他的根在中国。他无不时深切怀念他在故乡病故的慈母和还健在的亲人。他对他的儿媳、孙辈们说: “农历十二月廿八日,是我母亲,是你们的祖母和曾祖母的死忌。她死了二十多年,我不曾在这一天回去拜祭过。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在世的日子恐怕不多了,我希望能在有生之日,完成我这个心愿。她死的时候,我无法回去奔丧,死去这麽多年的忌日,我是该去拜一拜。”这正是他提议、发起这次赴中国旅游探亲的初衷。女作家爱薇的祖籍也在中国福建,她对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怀乡思亲情结十分理解的。 我猜想,正是这种理解,引发她的写作的冲动,促使她满怀热情投入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文学作品是以情牵动人的。女作家胸中滚涌着的热爱故乡的激情,倾注笔端,凝成的这部作品能够动人心弦,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这也是《爷爷的故乡》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上面说过,这是一本向马来西亚小朋友介绍中国的书,所以里面穿插有好多关于中国的知识。爱薇在讲述自己为什么会萌生起写这本书的创作意念时说: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人口接近13亿,即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份之一。对许多小朋友来说,这的确是个既遥远、又亲切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个充满好奇、神秘的国家。亲切原因,是知道它曾是我们前辈们出生的故乡,他们与它有一段难以割舍的因缘;好奇的是,这个同是炎黄子孙的国家,他们那里的生活、习俗,到底和我们有何异同呢?”(摘录自《爷爷的故乡》后记)。 这段话,最清楚不过的讲出了女作家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动机。正是她想通过这本书里的故事,向马来西亚的小朋友们传达一些有关中国的讯息,带他们先“卧游”一番,以便将来亲赴中国一游时,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说,女作家的这个创作目的是较为圆满的达到了。 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这部作品“介绍”有关中国的知识,一点也不显得生硬(所谓“知识硬块”),而往往通过在特定的旅游情景中人物的对话来,极为自然的加以表达,例如爷爷一行人从飞机场到厦门市区,目睹新奇的环境时,“哗,原来厦门这麽大、这麽美、这麽热闹也!”当车子一进入市区,小嫔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第一个发出惊叹声:“爸,你看厦门是不是比我们的首都吉隆坡还大?” 从泉州特地赶来迎接客人的堂叔,在车上“俨然像导游似的”娓娓介绍厦门这个城市概述:“厦门本来是一个孤悬于海外的岛屿,以前所有的交通,都非靠船只不可。到了1953年于1955年,厦门先后建了集美海堤与吉林海堤,总长五公里。鹰厦铁路通车后,厦门终于和大陆紧紧连在一起,再加上高崎机场建成后,厦门现在的海路航交通,可以说四通八达了。” 作品中对中国基本国情(人口、幅员、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饮食、习俗等等),厦门和泉州两个城市,以及爱国华侨陈嘉庚。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介绍,也都通过人物对话,自然讲出,毫无“有意讲知识”的生硬感。
写于1999年10月27日北京
注:樊发稼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研究生院教授。这篇读后感是在本书出版之后,樊发稼教授读后有感而写的。趁这次修订重印的机会,本人特别将它附上,同时也要感谢樊教授的鼓励。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