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学|作品|教材
成长中的幼儿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嘴上答应得好,行动上却拖拖拉拉、半天不见行动就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毛病。对此,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又急又无奈。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这样的毛病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马上”小猴》别出心裁,通过一个简短而有趣的故事,既巧妙地教育幼儿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又启示成人,教育幼儿要讲究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作品的情节很简单,完全符合幼儿寓言的情节要单纯集中的要求,但作品的情节简单而不平淡,很有些尺水兴波的魅力。 一开头简单地交待了“马上”小猴的来历,接着便快速进入情节的发展:妈妈叫小猴上树给弟弟摘个桃。小猴立即爽快地答应“好,马上!”但却一动不动地躺在草地上。 这与开头的交待互为补充,突出了小猴的特点,叙述是平缓的。这时,于平缓中掀起了一个小小的波澜:一向喜欢蝴蝶的小猴让妈妈帮他逮住蝴蝶。面对小猴的言与行,“猴妈妈想了一下”,这是作品很关键的情节,它既丰富了情节的变化,又展示了猴妈妈的教育机智。猴妈妈“想”的结果,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于是,她像小猴那样爽快地答应了小猴“好,马上!”然而手却没有抬一下。紧接着,作品又掀起了新的一波:由于猴妈妈只答应不动手,蝴蝶飞走了,小猴生气地在地上打起滚儿来。这一情节变化,使作品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有趣的是,作品巧妙地将小猴滚压在一只刺猬身上,痛得他大叫妈妈快把刺猬赶走。在小猴的叫喊声中,情节发展到了高潮。最精彩的是,猴妈妈在小猴的哭叫声中,依然慢条斯理地、仍像小猴平日那样,嘴上答应“好,马上!”身子却一动不动。当然,作者是深谙幼儿心理的,当小猴吃够了苦头之后,才让猴妈妈帮助小猴取下了刺猬,给了听故事的幼儿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作品的结尾是情节的尾声,也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小猴经过这次教训后,再也没人听他说过“马上”那句口头禅了。高明的猴妈妈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巧妙有效地让小猴懂得并记住了办事不能拖拉、说到就要做到的道理。 《“马上”小猴》极富教育针对性的寓意,是通过有趣而富于变化的故事情节来实现的。幼儿寓言的情节如何做到既单纯又不平淡,并且有头有尾,既为揭示寓意服务又能吸引幼儿,《“马上”小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