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幻小说|幻想小说|主流文学|非主流文学|怪异小说
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童话,散发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在这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把民间文艺的丰富资源整合到个体童话创作中一种努力。 整篇童话没有起承转合的叙事脉络,只有一个个场景的片断:丰收的时候、下雨的时候、冬天的时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重心不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描画一幅绵延散漫的故乡风俗图。在这幅图中既有流布久远的古代传说,也有鲜活跳跃的人间生活。“地丁婆婆”、“秧秧”、“北地凹子”、“花锦褥”、“赶山鞭”……那些行走在字里行间的方言词语使童话呈现出中国淮北农村的文化风貌,而那些穿行在故事中的富有节奏感的歌谣则把读者带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粗犷的田野。 这篇童话给予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地丁婆婆,这是作者着力刻画的角色,她以变动不拘的形象出现在故事的每一个角落:“地丁婆婆好大好大,地丁婆婆好小好小;地丁婆婆一会儿是鸡,一会儿是狗,一会儿是风满处走;地丁婆婆勤劳,地丁婆婆善良,地丁婆婆唠唠叨叨;地丁婆婆厉害,地丁婆婆喜怒无常,地丁婆婆还有许多法宝……”而正是在这种千变万化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它们时而闪烁着童话般梦幻的光泽,时而洋溢着神话的奔放和激情:“夜晚,地丁婆婆化为一团黑影,噗噜噗噜吸着薄荷烟,吱扭吱扭坐着萤火虫拉的车,挨村挨户贴着各家的窗户听动静。”;“地丁婆婆藏在大雾中,地丁婆婆下河洗澡了,她把绿裙晾在树梢,赤着雪白的肌肤下河来——地丁婆婆根本不是婆婆,地丁婆婆是一个俊俏丰腴的美女子,并且正在和太阳热烈地相爱呢!” 不难看出,这个神秘的地丁婆婆实质上就是大地保护神的化身。作者不但赋予了她千变万化、无所不在的形象和无所不能的力量,还赋予了她乖戾中含着慈祥、暴躁中含着柔情的性格:“歌声跌宕起伏,婉转缠绵,苍茫雄劲,浑厚悠然,只把地丁婆婆唱醉了,也把地丁婆婆唱困了,地丁婆婆就枕着一个美丽的梦,悠悠地打个盹儿。”;“地丁婆婆手摇织女星做的车轮,脚踏牛郎星做的车弓,嗡嗡嗡地纺线……” 在这篇童话中,作者不但创造了地丁婆婆这个神奇的形象,还以童话特有的方式生动描述了自然壮观的景象:“海浪在狂吼,黄河在咆哮,不一会儿,又突地聚成一座荒山,摇摇摆摆地要从西天坠下来。”这是暴雨来临前翻卷的乌云;“它穿着桦树皮做的靴子,背着冬瓜藤缝的口袋,持月牙儿做的镰刀,趁着黑黑的冷夜窜来了。”这是席卷大地的秋风。正是这些景象伴随着北地凹子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度过他们生命的岁岁年年。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地丁婆婆》这篇童话如同一曲从作者童年生命流出的梦幻之歌。作者借地丁婆婆这个形象、以四季景色的变迁为叙述主线抒发着自己对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大地的一片深情: “地丁婆婆绣呀绣呀,绣出一片葱心绿,地丁婆婆绣呀绣呀,绣出一片杏花红……直把大地绣得五彩缤纷。”;“地丁婆婆就用白线和棉絮织了一个白色的大网套,把整个大地、村庄、院落盖了个严严实实。”作者难忘那片亲切的大地,也难忘给那片土地增添无限生机的人们:“就连那最懒最懒的小秧秧也一涌儿飞出了,手持风筝放长线,卧倒滚在河坡上,嬉逐打闹地去抢花锦褥。”;“于是人们急忙披衣起床,敲响大钟,吹响牛角,扛着抓钩铁锹集合起来,火样急地赶到北地凹子去帮忙。” 在这奔走劳作的人们中,有没有童年作者的影子呢?答案是肯定的,那曲梦幻之歌最后的音符不正是一群光头秧秧们的呼喊么:“暖和了——暖和了——这就好——这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