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 www.zh61wx.com E-meil:学生作文zhycetwx@163.com 文学创作:yangshich@163.com
于颖新 于立极 凡 夫 王一梅 王 位 王晋康 王泉根 王定海 王树槐 王鸽华 毛云尔 邓宏顺 北 董 潘与庆 皮朝辉 安 宁 老 许 伍 剑 艾 禺 刘育贤 刘 俊 闫耀明 刘乃亭 刘兴诗 刘慈欣 刘正权 刘 北 任大星 米吉卡 佟希仁 李建树 李学斌 李志伟 李丽萍 李 铭 李维明 李仁惠 李利芳 李少白 汤素兰 吴牧铃 吴礼鑫 陆 梅 冰 夫 肖显志 陈国华 陈 静 陈志泽 邱 勋 宗介华 余 雷 吴佳骏 陈琪敬 金 本 金 波 周 锐 苗 欣 周学军 鱼在洋 周蓬桦 周晓波 杨向红 杨庭安 杨 鹏 郑 重 郑允钦 郑 军 林文宝 范晓波 屈子娟 卓列兵 饶 远 贺晓彤 何腾江 洪善新 洪 烛 经绍珍 张广钧 张一成 张希玉 张怀帆 郝天晓 杨福久 倪树根 凌鼎年 高巧林 高恩道 钱欣葆 爱 薇 龚房芳 徐 玲 野 军 黄春华 戚万凯 湘 女 程逸汝 彭绪洛 谢 华 谢华良 谢倩霓 谢 璞 谢 鑫 谢乐军 曾维惠 窦 晶 鲁 冰 舒辉波 斯多林 蒲华清 翟英琴 崔合美 梁小平 樊发稼 薛卫民 薛 涛 魏 斌
    首 页   视 频   讯 息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童 话    故 事   幼儿文学  寓 言    散 文
    诗 歌   赢在起点  作品导读  作家文集   版主作品   自由写吧   作 文   精彩回放  报 纸    空 间       
目 录
热点推荐
童 话
儿童小说
科幻小说
忘记昨天就意味着背叛——评赵郁秀《仿佛就在昨天》
作者:李春林     来源:儿童文学大本营    点击数:

关键词: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导读

点击原作《仿佛就在昨天》

  列宁说过,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乃至一个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昨天”——过去,无论是光荣,抑或屈辱,都不应忘记,他们会从不同方向和角度使得你奋斗今天,展望明天。赵郁秀的散文报告文学集《仿佛就在昨天》(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此书获得2012年辽宁文学奖)所昭示的即是昨天不能忘记,只有总是仿佛生活在昨天之中,才能在回顾中前行,在咀嚼中自省,在昨天中经过今天而迎迓明天。今天不过是昨天与明天的历史中间物,若是脱离了昨天与明天,今天就会浑浑噩噩,就会发生历史断裂的悲剧。赵郁秀早年另有一本散文报告文学集,那命名正是《为了明天》。看来,她是颇懂得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辩证法的。
  赵郁秀女士早年学习于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后多年从事文学编辑和妇女工作。进入历史新时期,她梅开二度,在组织和领导辽宁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绩斐然,使得辽宁儿童文学成为与京沪两地鼎足而立的佼佼者。这业已为全国儿童文学界所广泛认同。她本人也因之获得了各级各界的多次重大表奖。她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给新起的儿童文学作者策划选题、联系发表出版以及辽宁儿童文学学会(她一直担任此会会长)的诸多事务工作,甚至将新作者请到自己的家里居住,亲自帮助改稿。我曾亲眼看到她在某些作者的原稿上所做的重大改动与润色,有时是整大段整大段的增写,令人动容。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本人的创作数量。辽宁的一位评论家李作祥先生对此说得好:赵郁秀的创作文本就是她所带出的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但事实上她本人亦并未挂笔,仍时有重要斩获。上面提及的两书即是她忙里偷闲创作的部分成果。
  《仿佛就在昨天》(以下简称《昨天》)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英雄人物的成长轨迹;乡野与旅途情思;老一辈革命家侧影;部分与作者有交往的作家的精神世界的展示。虽说后三部分为过去时,第一部分主要是现在时,但亦往往侧重英雄的童年生活,所以都可谓之“昨天”。
  作者对过去之所以念念不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那样清晰,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刺激,作者发觉在“昨天”与“明天”之间的“今天”,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并非起着连接作用,而是恰恰相反,倒是成为一种中断。尽管作者没有明言,但从作者所竭力咀嚼者却不难判明——一般说来,所大力张扬者,往往是当下所乏匮者,例如她满含感情地抒写“昨天”的医生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不计报酬、不顾劳累地抢救“穷苦人民”的生命,作者本人也亲当助手(《宋任穷和我打乒乓球》),那是因为今日医德之缺失。《昨天》中有一篇文章题名为《有爱,便有一切》正可视为全书的主题:作者所缅怀与歌吟的最主要者乃是“昨天”人间的“大爱”,所针对的乃是市场经济社会对于此种感情的淡漠。
  这种“大爱”首先体现在那些缅怀老一代革命家的篇什中。《周总理回第二故乡》写的是他青少年时代对国家、对民族的挚爱,官居总理时对普通百姓、普通儿童的深爱;《蔡妈妈和孩子们》表现的是蔡畅同志对烈士遗孤的爱;《康大姐曾给我关爱》表现的岂止是康克清同志对作者的爱,更是她对辽宁妇女和辽宁儿童文学事业的关爱;《“一二·九”走出一女杰》中的时任东北妇联主席的郭明秋(林枫夫人)在奔跑中的火车上的厕所里给一位素不相识的普通工人的妻子接生、并且同这个家庭结成了不是亲戚却胜似亲戚的亲密关系,更令人感动,使人永志不忘。“昨天”的作家同样有着此种人间的“大爱”。老作家谢挺宇在阜新煤矿挂职深入生活时,舍弃自己住的洋房让给老工人,并且将自己住的土房又让出一半给住房困难的工人;他挚爱的妻子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却拒绝再婚,坚守那份忠贞的爱情。无论是前者抑或后者,都是有着一种浩然之气的人间“大爱”作支撑(《童话老人谢挺宇》)。草明将背叛了自己的前夫欧阳山的一对女儿视同己出,含辛茹苦,将她们抚养成人,乃至成才(她们的父亲并非没有抚养的条件与能力),不也正是一种“无我”的大爱么(《草明和女儿、外孙女》)!梅志“伴囚”胡风三十余载,使人想起俄国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大爱”(《天使·圣母·老妪》)。作者在《冰心的美和爱》中写道:“她一生追求的就是给世界美和爱。”这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谛。此外,我们还能在状写杨利伟等英雄人物的篇章中感受到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在《桔梗谣》等篇中体验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友爱,在《世贸高楼结友情》等篇中听到在反恐行动中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音。这是全人类共有的大爱使然。
  然而,爱的实现,有时需要作出牺牲,甚至需要耶稣基督精神,需要肩扛闸门、乃至肩扛十字架的精神。作者在《老舍没有远行》中借老舍青年时代在纪念“双十”节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所说“我愿将‘双十’解释作两个十字架……我们既要为破坏和铲除旧世界的恶习、积弊和有毒的文化而牺牲,也要为创立新的社会民主和新的文化而牺牲。”阐释了老舍父亲和老舍本人两代人的伟大牺牲。《没有祖国的孩子  没有党籍的党员》中的老作家舒群备受苦难与折磨,却始终坚持理想与信念,虽九死而犹未悔,同样也是一种肩扛十字架的精神。其实,赵郁秀为了辽宁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宁可放弃自己的创作,难道不也正是此种肩扛十字架的牺牲精神的体现么!
  赵郁秀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她的《昨天》也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励志因之也成为本书的另一主要内容。她将英雄人物的故事置于全书首部,正是此种创作宗旨的表现。
  《三见杨利伟》写得亲切朴实,将英雄的崇高形象寄寓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使得小读者觉得英雄既可敬可爱亦可仿可学。《飞船总设计师少年时》写的是戚发轫的少年生活,着力于其性格、品质的多方面养成。《黑土地上的向日葵》采写翟志刚,侧重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主题的剔挖,将英雄成长与艰苦环境的磨砺、少年时来自家庭(母亲、姐姐)良好的启蒙与教育胶结为一,更将英雄的成长与民族精神的振兴紧密联结。结尾处这样写道:“在修鞋小屋前,我们在那飘舞着成片金叶、风姿绰约的大柳树下合影留念。在这长、宽不足三米,进屋还需要哈腰的小屋里,我更认识了遨游太空的英雄,认识了曾给英雄大爱和动力的母亲和姐姐,她们是种葵花、卖瓜子的平民,是修鞋匠;她们是唱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中华民族的普通妇女;她们和她们的子弟,是祖国辽阔黑土地上永远向着太阳的向日葵。”此处的感情抒发,质朴无华,也正如我们民族、人民的性格;由小及大,由个体而及于整体,使得全篇的旨归大幅度提升。同时浓烈的平民意识又与人心向党、向着祖国的大爱情怀水乳交融,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在那些缅怀老一代革命家的篇章中,此种意旨更为强烈: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蔡畅对李鹏等烈士遗孤的意志与品格的刻意磨炼,以及她本人还是个少年时居然成为周男女校的体育教员,乃至抗联老战士焦立新(《长白山密林“小抗联”》)在少年铁血团的殊死战斗和作者本人少年时代即参加革命所经历的暴风雨的考验(《海上黎明》)等等,都会给小读者启迪与激励。
  本书在艺术表现方面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每篇都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丰沛的内容,因而具有较大的容量。此种艺术效应的产生,则得益于作者经常熟练地、大幅度地进行时空转换和跳跃,以几个关节点提领全篇。如《又是樱花飘香时》,首写在美国看樱花,接着跳回到儿时在故乡欲看樱花而不得的情景(因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国),又跳到现在到日本看樱花,再跳回到周总理青年时代在日本作樱花诗,三个空间,四个时间,错综跳跃,所揭示出的则是祖国和民族的沧桑巨变,表明作者所向往的是一个世界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和谐的人类社会。《天使·圣母·老妪》写到胡风之子张晓山作为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给胡锦涛等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讲课,突然闪回到他八岁时父母先后被逮捕的那个夜间场景,让读者那么强烈地感受到胡风一家和整个中国的曲折苦难和重新崛起。《草明和女儿、外孙女》的写法甚至略带诡异:开篇不久即提及草明与毛主席和鲁迅都有密切关系,但不详说,而是改叙其他。后来,作者到了草明在北京的家中,看到了悬挂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同与会者的合影,鲁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照片,这才开始详叙草明与这两位伟人之关系。初看起来,这似乎破坏了事件发生的时序,其实作者所遵循的乃是自己思想的流程,将事件的客观时序让位给“昨天”在自己心中萌起、中断后又浮动、蔓延、发酵的主观时序,所以她的这种跳跃性叙述不单不磕磕绊绊,反倒自然流畅——因为其思想情感的流程是自然的,真实的。但作品又绝不是西方意识流文学那种漫无边际的流动、跳跃,令人费解,——它有着自己的主航道:人间大爱的养成。
  该书在语言风格上也可圈可点。最突出者就是绵密而急切。迫使人紧跟着作者的叙述进入“昨天”。此种语言风格也正契合着作者其人那种“只争朝夕”的性格。当然亦并非篇篇如此,《呦呦鹿鸣》一篇就显得舒缓有致。
  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篇章具有“口述历史”的品格。作者在与那些为创造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中,记载了他们的对历史的口说言谈,同时,作者又并非一般的访谈者和记录者,有时是他们所进行的事业的亲身参与者,如妇女运动和文学事业,作者在记载他们的言说的同时,也在讲叙着自己,于是她的口述历史就具有了多重性。有人说,此书“作者主要是写的自己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触或是听说的一些事情,非常感人,也很生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很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广大少年儿童。”(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对此书书稿的审读意见)其所以生动感人,正在于作者不独是“听说”,而且是“接触”,甚至是共同“参与”(如与康克清都对给张志新彻底平反方面做出了贡献)。

  • 上一篇文章: 毛翰音画诗作品导读

  • 下一篇文章: 《永远的彩虹》作品导读
  •  欢迎点评: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访问人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