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无书不读的王三印 |
|
在多云的蓝天上,你是否知道哪一朵白云会给你带来吉祥? 在古老的大地上,你是否知道哪一眼喷泉是你幻想的灵光? 我催促着,“任何故事,有了开头,才有结尾。爷爷,你说吧,我竖着耳朵听呢。” 爷爷说,“故事是这样的,你仔细听……” ——从前,北方有一个经商的大户人家,一来二去,败落了。 ——民间有一句老话,那是千真万确的一个真理: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我很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爷爷说,“一般来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也可以说是老天爷的一种公正吧。” 我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爷爷,老天爷的意思是,人世间应当公平,不能富的老是富,穷的老是穷,贫富不均,不成样子。” 爷爷说,“就是这个意思。好吧,咱们接着说无书不读的王三印。” ——这个大户人家,只有一个儿子传递香火,他叫王三印。 ——可是,王三印从不下地种田,因此,一叶障目,五谷不分。 ——虽然家境衰败了,可是,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哇:饿死的骆驼比羊大。 在县城里,我见过骆驼,个子好高好大。 在村里,我见过羊,羊的个头儿矮小,没法儿和骆驼相提并论。 我推测道,“爷爷,这就是说,王三印的家里还有钱。” 爷爷说,“说得对。” ——但是,王三印并不是一个游手好闲、吊儿郎当的富家子弟,他惟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惟一要干的事情,也是一门心思读书。 ——王三印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默默地重复了一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样的话语,对于我来说很生疏,在听过的故事里,好像还没有出现过。 我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即使错了也不怕,爷爷会纠正。 我沉思着说,“爷爷,颜如玉,是不是说读书可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黄金屋,是不是说读书可以发家致富,光宗耀祖?” “理解得对。不读书,就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也不会有所作为。” 我下定决心,“我以后要多读书。” 爷爷说,“多读书,当然好了。但是,老辈子人们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看也不可取。再接着讲。”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生也有四季,命运流转。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王三印到了该成家的年龄,他的父母一手操持,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了亲。 我的心一揪,困惑不解地问,“门当户对?爷爷,他的媳妇是不是和他一样,也是一门心思读书?” 爷爷朗朗地笑了,“当然不是。如果媳妇也像王三印一样,那就没法儿一起过日子啦,只有等着喝西北风吧。门当户对说的是,他的媳妇是一个贤惠的人,识文断字,知书达理,也是出身在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之家。再接着讲故事。” ——王三印是有山靠山,没山也不能独立的人。 ——他不下地干活,只是闷在家里,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一本接一本地读书。 我有一点儿奇怪,迷茫地问,“爷爷,他家里怎么有那么多书啊?” 爷爷说,“你别忘了,他家曾经是一个大户人家,买一些书,小菜一碟。咱们再接着说一说他的媳妇灵芝。” ——好在他的媳妇灵芝,精明强干,在外头种地浇园,回家来养猪做饭,黑夜里纺纱织布,晨光中打扫庭院,里里外外一把好手,院里院外田间地头,规整得井井有条。 ——在一个家庭里,一般来说应该是男主外女主内,王三印家颠倒了过来,这也是一种阴阳互补吧。 我担忧地说,“爷爷,里里外外,灵芝一个人打点一个人操劳,可够苦重的?” 爷爷说,“过日子嘛,没有坐享其成的,有苦才有甜。” 我的好奇心,有增无减,“从早到晚,王三印一根筋儿地读书,究竟读出了一个什么风景呢?” 爷爷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一世中,日子并不总是平平淡淡的,有变化也有无常,有浮升也有沉潜,有好运也有噩运,这是非常正常的,要有一颗平常心,平静地对待。” 我沉默不语,心里琢磨着爷爷的话语。 爷爷说,“咱们再走进故事里头,任何故事里头,都是人生,都有风景。” ——有一天,王三印突发奇想,对媳妇说,“灵芝,我要带上一些银两,下江南。” ——灵芝吃了一惊,担忧地问,“银两,家里倒是还有一些,能否问一下,你下江南,干什么去呀?” ——王三印不屑地说,“妇道人家,就是头发长见识短。你不懂,人生在世,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我惊叹道,“哎呀,一万卷书,那么多呀?一万里路,那么远呀?” 爷爷解释说,“那是一种比喻,书得多读,路得多走,这样才能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心灵充实,也才会有所作为。” 我明白了,“知道了,爷爷,你接着说。” ——灵芝一听,愣怔了一下,提醒道,“咱家里有那么多书,你还去江南买什么书呀?” ——王三印并不是一个软柿子,谁想捏就能捏,他可有主见,不被媳妇左右。 ——他十分果断,吩咐道,“灵芝,咱家里的那些书,我都一本一本地读过啦,也没有什么用了,你生火做饭时烧了吧。” 天哪,真是惊人之举,我的心灵一下子被震撼了,“爷爷,你给我讲过秦始皇为了一统天下,焚书坑儒,烧的是全国的书,一时疯狂。王三印让媳妇烧自家的书,是不是也疯狂啦?” 爷爷有见地,不慌不忙地说,“大户人家的子弟,从小到大,不缺吃不缺穿,无忧无虑,一时心血来潮,办事儿往往不靠谱。” 我担心地问,“烧自家的书,太可惜了,灵芝答应了吗?” ——灵芝读过四书五经,十分惋惜地说,“烧了书,那就得罪了孔老圣人,咱们这一辈子,可就没有了出头之日——书还是留着吧,会有用项。” ——王三印也不较真儿,十分随和地说,“那就由你处置吧,我不再过问。” ——灵芝思索了一下,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看你不要下江南了,去省城买一些书,好吗?” “爷爷,王三印的媳妇挺聪明,想出了应对的一招儿,不简单。” 爷爷说,“你听着,王三印更是独出心裁,语出惊人。” ——灵芝的话,王三印根本听不进去,固执得很,话语生硬,一言以蔽之,“只要省城里有的书,咱家都有;咱家的书,我都读过了。” ——当头一棒,灵芝一听,噎住了,无言以对。 ——王三印下江南的想法,已经深思熟虑,一定要成行。 ——王三印丝毫没有放弃,态度严肃起来,质问道,“灵芝啊,你想过没有,乾隆皇帝可以下江南,优哉游哉,风流倜傥;我为什么不可以下江南,一饱眼福,读书为上?” 我笑着说,“爷爷,王三印敢和乾隆皇帝相比,脑袋可够大的?” 爷爷说,“是骡子是马,出来遛一遛。咱们接着说,故事非同一般。” ——灵芝当然知道乾隆皇帝下江南,那是为了江山社稷,微服私访,体察民意。 ——灵芝当然也知道乾隆皇帝,一路走去又一路走来,百花争艳,风光无限。 ——仿佛知道媳妇在想什么,王三印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宏图大略,苦口婆心地,也是铿锵有力地劝说着媳妇。 ——他说,“老话说,一个女人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我下江南是为了读书,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王三印口齿伶俐,说的丁是丁卯是卯,头头是道。 ——他说,“这样,咱们才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才会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咱们才会对得起列祖列宗。” ——灵芝自然说不过他,甘拜下风;于是,她不再阻拦,放行了。 ——其实,灵芝拦也拦不住,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家里的当家人是王三印,他说了算,一锤定音。 ——就这样,名不见经传的王三印,一意孤行,迈开两腿,走到了村子外头的运河边,坐上了一条小船,撇下了新婚不久的妻子,执意地下江南了。 ——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路走来,一路风光。 ——王三印下江南,路过运河边上的城镇,都要下船,去镇子里面看一看,买一些书。 ——一路上,王三印手不释卷,很快活,也很滋润。 我说,“爷爷,王三印怎样风光呢?” 爷爷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所以,时运来临,风光各不相同,事随人意,一路顺畅。” 我说,“王三印到了江南吧?” 爷爷说,“王三印到了江南,江南与北方,气象迥然不同。” 心中有了表达的欲望, 欲望产生自信和勇气。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