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一粒种子,一片风景 |
|
播种一粒民间故事的种子, 收获一片人生之旅的风景。 仍然是民间故事。 因为民间故事里,蕴含着一个人成长的心灵词语。 我接着描述,家人给我讲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代代流传,之所以能够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话语形式,因为民间故事中有智慧。 智慧在民间,智慧在时光中。 摘棉花的日子,天气有些躁热。 在棉花地边上歇息的时候,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苦水中阳——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 有一年的春末,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乾隆皇帝孤身一人,骑马微服私访,来到了咱们安国县。 太阳当头照着,没有风儿吹拂,天气有些闷热。 乾隆皇帝马不停蹄地走,实在口渴难当。 乾隆皇帝来到了一个村子边上,敲开了一户农家的门。 对开门的妇人,乾隆皇帝说,“大嫂,请给一碗水喝。” 打量了一下来人,妇人二话没说,转身回到了屋里。 她出来的时候,端出了一碗泡过干罗贝片的水,递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一看,水是铁锈红色的,愣怔了一下。 只是天太热了,燥热难当,口干舌燥。 只是劳苦奔波,太渴了,别无选择,只得喝呀。 乾隆皇帝喝了一口,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难以下咽,还是咽了下去。 人到了太渴的时候,没有别的什么选择。 乾隆皇帝慢慢地摇着头,把空碗递给了妇人,好奇地问道,“这个村子叫什么名字?” 妇人接过了碗,很不耐烦地回答,“中阳。” 乾隆皇帝长叹一声,话语沉重地说,“苦水中阳。” 妇人愣怔了一下。 乾隆皇帝说完,没有再进村子,转身沿着村边的大路,骑马走了。 本来,这个村里的一口口水井,都是清一色的甜水井,水清凉甘甜,滋养一村百姓。 可是,乾隆皇帝一开口,金口玉言,落地生根,麻烦大了。 这个村里的一口口甜水井,立即全都变成了苦水井。 好端端的甜水井,眨眼之间变成了苦水井,事关百姓,非同小可。 村里人议论纷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到底是谁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儿,惹得天怒地怨,甜水变咸? 当然,纸里包不住火。 事情慢慢地传开了,村里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都指着那个妇人的脊梁骨,责怪她心眼儿不济,害得一个村子的甜水井变成了苦水。 事到如今,已经无法补救。 甜水呀,变成苦水。 苦水呀,苦水中阳。 于是,中阳村的人,只能以苦水度日,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 听完奶奶讲的故事,我有一些义愤填膺,“不管来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不能给人家端出一碗泡过干罗贝片的水,那个妇人心眼儿不好。” 奶奶平静地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害人也就是害己。” 这个民间故事的关键词语,也就是心灵词语是——善待。 善待是大爱。 民间故事,是一种流动的民族历史,是一种流动的人性之美,也是来自民间的一种生活图景,记录着时代的风雨无常。 在我家后院的丁香树下,母亲一边用马莲给我编着一座宝塔,一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天赐颜回一锭金》: 老圣人孔子,有一个得意弟子叫颜回。 颜回天资聪颖,非常好学,在孔子的七十二个贤人弟子中,排行第二。 可是,上学的时候,颜回的家境,清苦贫寒。 同窗好友,念他清贫,发自内心,想接济一下他。 如果明目张胆地到他家,送上一些银两,颜回一定会耿直地给予拒绝。 只要用心想一想,办法总会有的。 颜回的同窗好友,终于想出了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 一天,颜回正在家中读书,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响声。 他好奇地走出屋子,一眼看见院子里有一个纸包。 于是,他好生奇怪地捡了起来。 他打开纸包一看,是一锭金子。 他看见包着金子的纸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笑了,立即回到屋里。 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毛笔来,在这张纸上写下了一行字:外财不赋命穷人。 颜回很有骨气,耐得住清贫。 然后,他再用这张纸把金子包起来,扔到了院墙之外。 你说巧不巧呀,金子不偏不倚地砸在了一个人的肩上,他就是从家里拿出一锭金的同窗好友。 后来,颜回刻苦读书,学有所成,成了老圣人孔子的得意弟子。 遗憾得是颜回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母亲讲完了故事,我沉思起来。 母亲很感慨地说,“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本分的正直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都很有骨气。” 我同情地说,“他们生活很苦,一贫如洗。” 母亲平静如常地说,“君子固穷,但他们甘于清贫,而又乐在其中。这是一种文人品格,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这个民间故事的关键词语,也就是心灵词语是——骨气。 骨气如歌。 童年时代,对于我来说,民间故事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教育,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滋润着我的心灵,也伴随着我的成长。 童年时代,这样的民间故事是一种生命教育,是一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接纳,是一种纯净心灵的方式,也是一种人格的善。 |
|
|
|
欢迎点评: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9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